****
1950年,一支扛着“万国牌”武器的军队跨过鸭绿江,迎面撞上全球最精锐的美军。志愿军战士手里的步枪,有的产自日本,有的来自德国,子弹口径五花八门,后勤人员得拿着尺子量子弹分发给部队。而对面美军一个师的炮火强度,抵得上志愿军六个军。更残酷的是,国内兵工厂全年生产的弹药,只够前线打一周。这场仗,靠“小米加步枪”怎么赢?
****
“苏联老大哥会帮我们!”——这是当时许多人的期待。但莫斯科的第一反应却是犹豫。斯大林甚至私下对赫鲁晓夫说:“中国人能挡住美国人?他们连钢产量都不够造坦克履带。”直到志愿军把美军从鸭绿江边打回三八线,克里姆林宫的态度才180度大转弯。可当中国提出“租借”武器时,苏联人咧嘴一笑:“同志,天下可没有白吃的黑面包。”
****
1951年初,苏联的军火列车终于开进东北。战士们摸着崭新的波波沙冲锋枪,像得了新玩具的孩子。但细看枪身上的铭文:这些全是二战淘汰货,有些还带着东线战场的弹痕。更离谱的是米格-9战斗机,苏联飞行员自己都抱怨“这玩意儿飞起来像醉酒的熊”,却硬塞给中国369架。直到彭德怀拍桌子,斯大林才不情不愿换上米格-15。
老百姓的饭桌上,变化更直接。河南农民老李发现,公社的猪养肥后全不见了。后来才知道,5000头生猪正冻成硬邦邦的“债务肉”运往西伯利亚。苏联验收员拿着游标卡尺量猪油厚度,不合格的直接扔进黑海。
****
1952年,板门店谈判开始,斯大林突然变脸:“16个师?生产线忙不过来!”原来苏联算盘打得精:战线稳定了,何必再浪费新武器?毛主席连发三封电报,得到的回复永远是“达瓦里希,耐心点”。更憋屈的是旅顺军港“归还”——苏联把生锈的炮艇按黄金价折算,连码头上的海鸥差点都要计价。
****
当赫鲁晓夫撕毁合同逼债时,中国矿工在零下40℃的可可托海挖出了“救命矿”。一吨钽铌矿能抵20吨猪肉,矿工们跪在冰碛上用手刨矿,指甲盖冻掉了就裹块布继续。苏联人没想到,他们眼中“落后的东方人”竟提前一年还清86亿债务。1964年10月16日,中国还清最后一车矿产的同一天,罗布泊升起蘑菇云——用苏联技术起步的原子弹,此刻成了最解气的“还债利息”。
****
但代价触目惊心:安徽某村庄交完“爱国粮”后,全村靠吃观音土撑过冬天;郑州肉联厂的工人三年没闻过肉香;矿工王有福在井下咳出带铍毒的肺块,临终前念叨:“咱的债……还清没?”苏联专家撤走时,连图纸都烧成灰,却烧不掉中国人骨子里的狠劲——用苏联机床仿制的56式冲锋枪,后来在珍宝岛打退了他们的T-62坦克。
****
“老大哥”的算盘珠子崩了一地:想用二手军火换中国当马前卒,结果反被薅走工业化的第一把羊毛;逼债逼出个“两弹一星”,现在莫斯科博物馆里那台中国抵债的东方红拖拉机,倒是擦得锃亮。
****
“用全国饿肚子换武器值不值?”——看看现在南海巡逻的国产航母,再想想当年苏联验收员扔进黑海的冻猪肉。是勒紧裤腰带的傻子,还是被债务套牢的“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