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乱而治的壮举
历史上,为何是北魏最终终结了十六国乱世?
历史书籍浩瀚如烟,普通人想要通读一遍二十四史,实在太难。但如果只读《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前四史,又无法全面了解中国历史。幸好,现在有了《二十四史名家精讲》,这套书由国内知名历史学家精心编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二十四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读。通过阅读这套书,你不仅可以轻松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还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智慧。
公元 439 年,十六国动乱的最后一年。这一年 8 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抵达河西走廊,包围了北凉重镇姑臧。北凉第二任首领沮渠牧犍无法抵抗,出城投降。至此,北凉与十六国一起退出历史舞台,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
从 304 年李雄、刘渊分别建国开始,十六国时期已经持续了 135 年。这一时间跨度和北宋相当,或者相当于从光绪十三年到 2022 年,非常漫长。
十六国时期,石勒的后赵、苻坚的前秦都曾接近或已经完成北方统一,但后来又分崩离析。终结十六国混乱局面的是拓跋氏建立的北魏。今天,拓跋氏究竟做对了什么,让他们而非他人成功建立了绵延百余年的北魏帝国。
拓跋氏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如果你要问这个时期的鲜卑族有什么特点,我会告诉你,他们非常擅长复国。除了拓跋氏,鲜卑族中还有一个慕容氏,这个家族也非常厉害,他们曾经五次灭亡国家,又四次成功复国,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五个政权。
拓跋氏也有过一次复国经历。公元 376 年,苻坚率领前秦军队灭掉了北魏的前身代国,同年河西走廊的前凉也被前秦消灭。西晋之后,北方第一次出现了大一统的帝国。而北魏的建立者道武帝拓跋珪当时只有 5 岁,他在 386 年被推举为代王之前,曾历经 10 年的流亡生活,从代地辗转到中原、蜀地,又回到代地。
为了探索北魏能够终结十六国的原因,我们需要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就是一个统一北方的大帝国和一个历经磨砺的少年。
北魏发展的外部大环境,在公元四世纪时,因为前秦统一了北方,这至少在三个方面,对北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是为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历史发展不是直线前进的,大乱世后,中国历史上通常先尝试统一,然后统一崩溃,最后再迎来长时间的统一盛世,秦汉、隋唐都是这样。前秦为后来的北魏充当了“秦和隋”的角色,为北魏的统一和发展探了路。
苻坚带领前秦统一北方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件大事。在此之前,后赵和前燕虽然接连崛起,但都未能彻底统一北方。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北方还在艰难地消化五胡十六国时期胡汉两股强大力量造成的混乱,而且统治者集团也存在局限,所以还没到统一北方的时机。
苻坚在 376 年统一了北方,这意味着历经六十年的动荡,百姓渴望和平,胡汉之间也有了和解的可能。历经一个甲子的血腥战争和迁徙,北方各族逐渐融合,为建立一个新的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
第三则是消灭了最后一批拥有独立建国实力的势力,为北魏未来的扩张铺平了道路。在中国古代,人们有一种朴素的历史观,认为“时势造英雄”,现在我们称之为历史进程。为什么刘渊、石勒、慕容皝等人都是一时豪杰,却难以统一北方?因为在他们那个时代,有很多实力强大的势力可以独立建国。而在前秦建立和衰败的时候,情况又如何呢?
淝水之战后,前秦失败,十六国时期最后一次集中建国高潮到来。慕容垂建立后燕、慕容泓建立西燕、慕容冲建立西燕、拓跋珪建立北魏、姚苌建立后秦、赫连勃勃建立大夏、乞伏国仁建立西秦、秃发乌孤建立南凉、吕光建立后凉、李暠建立西凉、沮渠蒙逊建立北凉,此外还有代国(后来的北魏)。
这些政权实力不济,谁也无法重建大一统,反而打来打去,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就好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便宜了拓跋氏,让他们从代北一路杀到河北、中原,最终统一了北方。要是刘渊、石勒、慕容皝等人生活在淝水之战后,那鹿死谁手还真不一定呢!
但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而且跟拓跋氏同一时代的也有很多英雄和枭雄,比如十六国时期最厉害的战将慕容垂,还有消灭了氐族人势力的姚羌,以及非常勇猛的铁弗赫连勃勃等人,他们都有很大的野心,而且也都享受到了前秦带来的三个很好的外部条件,那为什么最后是拓跋氏的北魏胜出,成为了赢家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和慕容垂一起争天下的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了。
历史老人将“统一北方”的巨大成果摆在拓跋珪、慕容垂等人面前,而拓跋珪实力超群,击败竞争对手,带领北魏夺得胜利。
拓跋珪在政治方面很有远见,他一生完成了四件大事:
第一件事,他狠抓军事建设,实行远交近攻策略,四处征战,对内对外都打得非常狠,把北魏的竞争对手都给比下去了。
第二件事是通过坚决的生产力建设,离散部落、掳掠人口,实现了游牧经济向半耕半牧的转变,帮助北魏从部落联盟国家向初步封建国家转变。
第三件事,我团结士族,跟他们分享权力,还建立了广泛的联盟,这样不仅赢得了士族的支持,还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基础。
第四件事是进行血腥的皇位争夺,他杀兄杀妻,赌上了“胡虏无百年国运”的国运之争,这才确保了北魏的皇位能在拓跋氏皇族中传承。
这四件事使拓跋珪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终结十六国乱世的关键人物,为北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拓跋珪的军事建设值得一提。
拓跋珪生于 371 年,376 年代国被前秦所灭,他成了前秦的俘虏。10 年后,他回到了代北,386 年在牛川称王,同年四月又称帝,国号魏。
拓跋珪继位后,面临严重军事压力。继位不到十个月,其伯父拓跋窟咄在西燕支持下,北上进攻。拓跋珪处境艰难,犹如游戏中刚建基地、尚未发展壮大的玩家,难以抵御拓跋窟咄的攻势,被逼迫至阴山以北。
为了度过危机,拓跋珪想起了后燕慕容垂,向他求救。慕容垂与拓跋氏同出鲜卑,之前还有通婚,更重要的是,他和支持拓跋窟咄的西燕慕容永有仇,所以慕容垂派出了六千燕军。拓跋珪危机解除,拓跋窟咄兵败被杀,王位最大的威胁也没了。
尝到甜头的拓跋珪开始使用远交近攻的策略,他与代北地区的其他部落作战时,积极争取后燕慕容垂的支持。慕容垂为了控制代北,也多次派兵相助,拓跋珪因此在代北站稳了脚跟。
北魏在代北地区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拓跋珪的军事才能。作为北魏的开国皇帝,他亲自率军出征,几乎从未停止过南征北战。李凭老师在《北魏平城时代》一书中提到,拓跋珪继位后的十年间,仅在代北地区就进行了多达 22 场部落战争。平定内乱后,拓跋珪又在参合陂之战中击败慕容宝,在柴壁之战中打败姚兴,先后击败后燕和后秦,为北魏的疆域扩张奠定了基础。
还有一点要注意,代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养马基地,北魏的战马特别多,骑兵也很厉害,在跟南方的政权打仗时,这很占优势。北魏的骑兵,除了跟慕容垂打仗的时候吃过亏,其他野战基本上没输过。
你看,这是石春霞、关丙胜两位老师在《中国古代军马场分布的时空特质》这篇文章里画的中国古代军马场的分布地图。古代的军马场基本都沿着长城建,而拓跋珪老家代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养马的好地方,马多啊。相比之下,华北的后燕就没那么多马了。你看地图上河北那些小点,是北宋丢了燕云十六州后建的军马场。所以说,后燕的骑兵实力比不上北魏。在古代,战马是战略资源,对国防建设很重要。后燕因为缺马,被北魏打败也是有原因的。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拓跋珪的生产力建设。
我明白一个道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效率决定社会发展速度,拓跋珪在北魏的生产效率提升工作也做得非常好。在详细说明拓跋珪是怎么做的之前,我先提出一个小问题。
我们都晓得,拓跋鲜卑在十六国时期属于比较落后的部落,比如,鲜卑慕容氏在 337 年就建立了前燕,而拓跋氏还在部落联盟阶段。直到 386 年,拓跋珪在牛川继位,那时候他的国家,都不能说是一个国家,就跟中国的尧舜禹时期差不多,或者可以类比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时代,跟魏晋时期,以及后赵、前燕、前秦这些封建国家完全没得比。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拓跋珪即位十余年之后的公元 398 年,一个与魏晋时期封建化程度相当的北魏帝国突然出现在代北地区。李凭先生在《北魏平城时代》一书中总结道:
拓跋珪在皇始三年六月下令,让官员们商讨确定国号为魏。七月,拓跋珪“将都城迁往平城,开始营建宫殿,修建宗庙,设立社稷”。八月,“拓跋珪下令官员们划定京城的疆界,制定京城郊外的王畿制度”。十一月,“拓跋珪设立爵位品级,修订音律,协调音乐;撰写了祭祀天地、祖先、朝见天子、宴会群臣的礼仪”。十二月,魏王拓跋珪称帝,改年号为天兴。
代北地区出现了宗庙、社稷、音律等典章制度,而这些制度一般只有成熟的封建国家才有,就好像是从代北草原长出来的一样。
那拓跋珪是怎么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用北魏建立起一套跟魏晋差不多的封建国家机器的?部落联盟时代权力那么大的酋长们都去哪儿了?天天在草原上放牛放羊的牧民们又去哪儿了?
想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从史书上忽略的拓跋珪进行的生产力建设——离散部落——中找答案。
离散部落,就是分土、定居、收税。游牧经济下,部民逐水草而居,生产力低下,容易离散。离散后,游牧者变成农民,生产力提升,集权国家统治基础夯实,这就是拓跋珪的高明之处。
刚继位不久,拓跋珪就下令将部落民众迁移到盛乐,定居下来,发展农业生产,提升北魏的生产力水平。
离散部落对酋长权力的强行掠夺,导致他们失去了原有的土皇帝地位,甚至连推举大酋长的权力也被剥夺了。拓跋珪当年之所以能继位,就是因为得到了舅舅贺兰氏部落首领贺讷等人的支持。
但拓跋珪离散部落之后,自身处境变得艰难,因为他失去了部民,权力也受到了极大限制,这触及到了他人的核心利益。遗憾的是,史书中对于拓跋珪离散部落的具体过程没有详细的记载,仅有的三条比较直接的记载如下:
四方部落,按时进贡。建国初,太祖将部落整合,统一编户。《官氏志》
贺讷跟随太祖平定中原,被任命为安远将军。后来,太祖分散各部落,分土定居,不许迁徙,各部首领和成年人都编入户籍。
太祖(皇帝)时期,将各部打散,只有高车部落因为民风剽悍,难以驱使,所以得以单独成部。
拓跋珪推行离散部落,手段极其残忍,而史书上对于离散部落的其他直接信息却少之又少,我们只能通过仅有的三条信息来进行简单的推测。
上文说过,拓跋珪继位十年间打了 22 仗。其实,他是打败了自家长辈才当上首领的,当上首领后按说就可以接着当皇帝,不用打仗了。可他为啥还打了这么多仗呢?
因此,拓跋珪为了推行离散部落的政策,与其他酋长产生了冲突,这些战争表明,他领导着忠于自己的军队,与其他部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这导致代北地区在拓跋珪继位后的十年内一直处于战火之中。
但拓跋珪打赢了这场关键之战,为北魏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到登国末年,拓跋氏统治下的人口已经分为农民和牧民两大群体。拓跋珪掌握的军事力量也分化为监督农业生产和征战两部分。这是在对内战争胜利的基础上取得的重要成果。皇始三年,北魏灭亡后燕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土定居工作。拓跋珪将数十万被征服的人口强制迁徙到今天大同附近的大同盆地,让他们耕田,为北魏国家提供赋税和人力。《魏书》记载:
(中山城被平定后),把山东六州的百姓、官吏以及乌桓、高丽、鲜卑等各族的三十六万人,工匠十万多人迁徙到京城……朝廷还下诏给刚迁徙来的百姓分发耕牛,按人口分给他们土地。
于是,北魏帝国在扩张领土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拓跋珪成功削弱了部落势力,将威胁皇权的力量化为己用,这不仅为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也为他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在他的领导下,北魏帝国先后击败了后燕等强大对手,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走向繁荣强盛的道路。
拓跋珪搞了个联盟。
在十六国时期,统治者们面临着一个重大难题,那就是如何处理胡汉关系。前赵石勒之后发生了冉闵屠羯事件,前秦氐人败亡后,羌人姚氏、鲜卑慕容氏以及匈奴人接连反叛建国。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充分说明平衡胡汉关系非常困难。
拓跋珪出身的拓跋鲜卑汉化程度较低,但他因代国灭亡来到了汉化程度较高的氐族人中间,在长安等中原地区接受汉族文化熏陶,这让他的视野得以开拓,也让他学习到了苻坚的许多经验。苻坚曾说过“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拓跋珪也说过“四海之人,皆可与为国”,这意味着无论种族出身,都可以为国家效力。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拓跋珪建立政权之初就与士族结盟,吸纳了许多汉家士族成员进入统治机构。这些士族成员不仅熟悉魏晋以来形成的传统封建国家的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同中央集权模式。在权力继承等问题上,如从游牧民族兄终弟及的模式转变为中原封建国家标准的嫡长子继承制,士族成员坚定地站在后者一边,这为拓跋珪的集权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拓跋珪建国后,汉族士人燕凤、张衮、张恂、许谦等纷纷前来投奔,拓跋珪都予以重用。皇始初年,北魏击败后燕,占领河北后,大批士族进入统治机构。拓跋珪移植魏晋门阀世家做官惯例,建立士族任用机制,以父祖官职、家族出身等决定子孙出身,笼络士族。
需要注意的是,北魏的人才选拔机制直追魏晋,甚至比南朝还要标准。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皈依者狂热”,北魏通过与汉家士族分享权力,获得了他们的支持,从而稳定了疆域内的广大人口。
北魏为了扩大统治基础,与士族结盟,选择放弃部分基层控制权力,推行宗主督护制度,完善国家统治机器。
最后是残酷的皇权继承制度。
都说帝王心术最是无情,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亲情、友情都可以被抛弃。刚刚从原始部落联盟进化到封建王朝的拓跋珪,更是如此。
在旧代国时期,拓跋氏的权力继承受到部落影响和草原传统的影响。
其他部落的影响已被消除,但还有个问题,就是拓跋家有很多媳妇是贺兰氏和独孤氏的。比如拓跋珪的妈和大儿子他妈都是独孤氏的,二儿子他妈是贺兰氏的。这么一来,拓跋珪到了晚年就怕他媳妇们的娘家部落影响皇位继承,就搞了个“子贵母死”制度,这在历史上可有名了。
皇子当上太子,他的母亲就得死。刘贵人就因为这事遭殃,她是明元帝拓跋嗣的妈。拓跋珪说处死她是为了帮儿子坐稳皇位,可拓跋嗣没挨过苦,根本不理解他爸,哭得死去活来。拓跋珪火冒三丈,拓跋嗣只好滚出宫去。
拓跋珪杀了长子后,又想故技重施,把二儿子拓跋绍的妈关起来。但他老婆贺夫人不愿意等死,拓跋绍也不愿意他老妈被杀,所以就先动手,把拓跋珪给杀了。后来,明元帝在外带兵,他听到拓跋珪被杀的消息后,又带兵回来,把拓跋绍也杀了,自己当上了皇帝。
需要说明的是,残忍的子贵母死制度在明元帝拓跋嗣之后依然存在,并未被废除。这一制度引发了一系列蝴蝶效应,使得北魏后宫的妃嫔们将其作为控制皇储、左右政局的绝佳手段。此后,包括著名的冯太后在内的三四代强势后宫,通过杀害皇储的生母来干预朝政,这种情况已经超出了拓跋珪的最初设想,因此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在游牧民族的传统中,最后一种是兄终弟及。在游牧民族社会,强者为尊,所以与通常更加年幼的儿子们相比,年长的兄弟是继承权力的首选。但是拓跋珪显然不会让他的帝国继续采用兄终弟及的制度。
最尖锐的矛盾发生在拓跋珪和他的兄弟卫王拓跋仪之间。拓跋仪是拓跋珪的得力助手,在部落战争时期为北魏南征北战。在推行集中皇权、离散部落和加速汉化的过程中,拓跋仪也是拓跋珪的重要支持者,因此他在军事和政治方面都有很高的威望,这让拓跋珪感到不安。
史书上有这么一段记载,值得好好品味。
我刚当上皇帝那阵,有次半夜突然想找仪,就把他叫来了。我问他:“爱卿,你突然被我半夜召见,不害怕吗?”仪说:“我一直都是实心实意地为陛下办事,您英明洞察,我心里踏实,自然不怕。我只是突然接到诏书,有些惊讶罢了,说害怕,其实是没有的。”后来我告诉他我得了儿子,仪站起来一边跳舞一边祝贺,我们一直喝酒到天亮。
拓跋焘出生后,拓跋珪半夜宣拓跋仪入宫。一见面,就问他害不害怕。拓跋仪虽心有疑虑,但只能服软,表示自己忠心耿耿,且皇帝英明,所以不害怕。拓跋珪这才告诉他这个消息。拓跋仪一听,立刻起身,跪拜、唱歌、跳舞,君臣二人畅饮到天明。
拓跋珪:告诉你个事儿,我孙子出生啦!拓跋仪:啊?真的吗?那我得赶紧去祝贺祝贺!拓跋珪:恭喜我有啥用?你得恭喜你自己啊!拓跋仪:啥?恭喜我自己?拓跋珪:对呀,你看啊,这皇孙一出生,北魏帝国就后继有人了,以后肯定是千秋万代的传承下去,这不是你的功劳最大吗?拓跋仪:哎呀,大王您过奖了!我哪有那么大的功劳啊!这都是大王您的英明决策,才有了今天的盛世啊!拓跋珪:哈哈哈哈,你这小子,嘴巴还挺甜的嘛!不过,你可别得意忘形了,我告诉你,我这个皇位,可不会传给你的!拓跋仪:大王您这是说的哪里话啊!我怎么敢有这种想法呢?我对大王您可是忠心耿耿啊!拓跋珪:哼!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的心思!你不就是想当皇帝吗?拓跋仪:大王您误会了!我真的没有这个想法啊!我对大王您可是忠心不二啊!拓跋珪:好了好了,别再说了!我告诉你,你要是再敢有这种心思,我就杀了你!拓跋仪:大王息怒!大王息怒!我真的没有这个想法啊!我对大王您可是忠心耿耿啊!拓跋珪:行了行了,我看你也挺累的,你先回去休息吧!拓跋仪:谢大王!大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拓跋仪对拓跋焘的出生有一丝迟疑,拓跋焘恐怕就凶多吉少了。但即便如此,拓跋仪还是在天赐六年(409 年)被拓跋珪杀死了。
后来拓跋绍杀了拓跋珪,问大臣们是支持自己还是支持拓跋珪的弟弟拓跋仪。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拓跋珪杀拓跋仪确实对明元帝继位有帮助。
总之,拓跋珪通过一系列措施,让北魏从部落联盟国家发展成为封建制国家。到了第三代皇帝拓跋焘时,他兵临姑臧城下逼降沮渠牧犍,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前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历史结束了十六国时期,进入了南北朝时代!
作者:王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