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政坛奇才,文坛巨匠

这篇文章结合了历史资料和个人看法进行编写,最后还列出了参考文献。

(邪恶的光芒操控 宦官刘季述掌权)

宦官刘季述挟持并废黜了昭宗,拥立昭宗的大儿子李裕来管理国家,一时之间在长安城中大权在握,肆意妄为。

老刘在当时确实显得非常嚣张跋扈,自以为聪明无比,但实际上,他仅仅掌握了长安和中央政府的权力,却没有得到地方势力的支持。

晚唐时期,处理好地方军阀是关键,光靠控制皇帝还不够,如果不能和那些地方势力谈妥,麻烦就来了。

首先我们要谈谈离我们不远的华州韩建,这家伙在军阀中算是个重要人物。

满屋子的官员,一个个都像女人一样软弱,刘季述主张顺从的活命,反抗的送死,几乎没人关心昭宗怎么办,也没人想出解决办法。这时,一个叫李愚的人站了出来。

李愚,字子晦,是山东滨州人。他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后来他又试过几次,但因为黄巢之乱,关中的局势非常混乱,朝廷几乎停止了科举考试。就这样,李愚一直没有考上。

那时候李愚在哪里呢?他正好住在韩建的华州。于是,他就给韩建写了一封信,信里大概说了这些内容:

我只是一个普通百姓,但每当看到君臣、父子间的伦理遭到破坏,仁义道德被践踏时,心里总是感到无比痛心。我恨不得能惩罚那些奸诈小人,以此来缓解心中的愤怒。

这段话实际上是在讽刺韩建,意思是说,我一个普通百姓都想着为国家出力,保护君主,你韩建身为地方军阀,难道还不如我吗?你难道不想着报效国家吗?

说完批评的话,接下来就该夸奖一番了,先贬后褒更能凸显优点。于是李愚继续说道,朝廷里的官员虽然忠心耿耿,但没有兵权,难以有所作为;而地方上的军阀虽然手握重兵,却从没有想过要保卫朝廷。只有您,明公,既忠诚又勇敢,国家的安危只能寄托在您这样的贤臣身上。

说完好话,李愚又开始替韩建考虑起来,他说:

明公您在华州,这是个很重要的地方。您之前又有迎接皇帝的功劳,所以现在既当将军又当宰相。但是,现在皇帝已经被权臣控制了几个月,您却一直没有出兵。如果山东和河南的军阀们抢在您之前来救驾,他们可能会先向西进攻,经过您的华州。到那时,别说救驾,恐怕您自己都保不住。

威胁完之后,李愚又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他说:

如果能向四面八方宣告正义与背叛的区别,展示军队的威严,那些奸邪之徒自然会胆战心惊。您随后带领军队去救援,不用十天,就能稳定大局。

李愚真是难得的人才,身处乱世却能保持忠贞,绞尽脑汁想要救天子于水火。

(韩建 自保华州)

李愚的计划和安排是否可行还不确定,但他的判断有误。他过于高估了韩建的人品。韩建之前曾经迎驾天子,但这实际上是对天子的挟持。而且,韩建并不是一个读书人,他做任何事情都会考虑到自己的军阀身份和现实利益。另外,韩建和宫里的宦官关系密切,可以说是宦官的支持者。

所以,尽管李愚能说会道,但韩建还是拒绝了他。

其实我们只需要说韩建没有帮助昭宗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讲那么多关于李愚的事呢?

李愚的故事很有讲头。

尽管韩建没有答应李愚的请求,但他对李愚非常尊敬,有意重用。通过李愚提供的建议,韩建看出李愚是个被埋没的人才,因此想把他纳入自己的团队,为自己效力。

李愚当然不干,你都不听我的,还让我给你打工,那怎么可能呢?所以李愚坚决推辞,走了。

到了唐朝末年,也就是朱温快要取代唐朝之前,李愚终于考中了进士。但对他来说,这个功名来得太迟了,也没有得到重视,朝廷只给了他一个小小的河南府参军的职位。

因为李愚在河南府当兵,所以他干脆就定居在了洛阳。

朱温取代唐朝自立为帝,建立了后梁。听从谋士李振的建议,他大力清除唐朝的老臣。李愚是个忠于旧主的人,自然也被视为前朝的大臣。为了保命,为了避开灾祸,李愚决定远离朝廷,再次选择隐居。

直到后梁末代皇帝朱友贞执政时期,李愚才再次出仕。

朱友贞这个人虽然能力一般,但他喜欢儒士。李愚很有文才,因此被末帝看中,被召出来做官,官职是崇政院直学士,这个职位听起来很重要,就像是皇帝的机要秘书。不过大家都知道,朱友贞最看重的其实是他的亲戚,所以他给李愚的实际权力有多大,这就很难说了。

李愚走进朝廷,是个正直的官员,在五代十国时期,这样的官员不多见。

大家都知道后梁的创始人是朱温。朱温有个哥哥叫朱全昱,就是那个在吃饭时批评朱温,说他是砀山的老百姓,指责他非法占据皇位的人。

朱全昱有一个儿子名叫朱友谅,被封为衡王。

朱友贞年纪比朱友谅小,所以朱友谅就像是朱友贞家里的大哥哥。

在末代皇帝的统治下,朱友谅担任宣武军节度使,地位显赫,又与皇室有亲戚关系。因此,当他出入朝廷时,大臣们对他都十分尊敬。像李振这样的人,见到朱友谅时,都会行跪拜礼。然而,李愚却与众不同,他只作揖而不跪拜。

朱友贞觉得奇怪,他说衡王是我的兄长,我见到他都要行礼,你怎么见到他却不拜呢?

李愚说,陛下拜见衡王时,就像弟弟见哥哥一样,这是家族内部的礼节。李振大人是陛下的私人臣子,拜见衡王说明他依附于陛下。而我不同,我是朝臣,职责是维护朝廷法度,不是皇帝的私人附属。我和衡王也没有私交,所以我不应该对他行大礼。这样既不符合官员身份,又可能结党。

(固执己见的后梁末帝朱友贞)

这话没错,但朱友贞听了心里挺不舒服的。

李愚喜欢的不是唐朝,也不是后梁,他喜欢的是整个世界。

李愚认为,对朝廷有益的事情,大臣应当遵从皇帝的旨意,这叫顺应。但如果事情对朝廷不利,大臣依然盲目服从,那就不是顺应,而是谄媚了。

如果皇帝要做一件对国家不好的事,而臣子勇敢地站出来反对,这就叫忠诚。

违抗皇帝的命令而不利于朝廷,这就叫做篡。

当皇帝犯错时,臣子们积极指出错误,这叫做谏。

劝谏也有两种情况,有时候你提出建议,皇帝会采纳,但有时候皇帝不理会,这时官员就会选择离开,归隐山林,不再参与政事。

有些大臣则不同,他们会提出建议。如果皇帝接受,那最好不过;如果不接受,他们宁愿牺牲自己,这种行为称为力争。

能够帮助皇帝纠正朝政,管理国家的,称为辅臣。

能够抵抗皇帝的错误命令,改正他的不当决定,从而解救百姓于危难之中的,可以称为拂。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曾说过,忠臣应该支持正确的道理,而不是盲目服从君主。

还有一件类似的事情。

后梁晋州节度使华温琪当官时,经常欺负老百姓,还贪污受贿,甚至强抢民女。百姓们受不了了,就去告状。李愚得知此事后,决定要严惩华温琪。朱友贞为了救他,说华温琪曾是先帝的功臣,应该宽恕他。但李愚坚持要公正处理,最后华温琪被免去了官职。

因此,朱友贞叹息道,说了一段话:

要是我对付华温琪,那就是忘恩负义;但若不对付她,又觉得对不起天下百姓。当皇帝真是不容易啊!

这真是个奇怪的想法,朱友贞一直觉得,自己是在权势集团的暴力行为和老百姓的道德期望之间左右为难。但实际上,做好事就是好事,做坏事就是坏事,天下的事都应该以公正和公心为标准。怎么能把事情的好坏取决于一个人的身份和过去的功劳呢?

连这么小的事情都拿不定主意,可想而知,这位末代皇帝在治理国家时又是多么的犹豫不决。

李愚和朱友贞在官场上的作风不合,所以朱友贞干脆找了个借口,把李愚从京城贬到了地方去做官。

之后就没有之后了,因为后来后梁消失了。

后梁被灭后,后唐建立起来。李愚又到后唐做官。在后唐庄宗的时候,他跟着郭崇韬和李继岌一起打过灭掉前蜀的仗。尽管他是文官,但在战场上也表现得很不错。

郭崇韬曾经向李愚请教攻打蜀国的建议,李愚回答说:

蜀地的老百姓早就对昏庸的王衍感到厌烦了,现在大家都没有了斗志,所以我们应该趁机行事,迅速解决问题。

大概郭崇韬听了李愚的建议,之后迅速出兵突袭,很快就征服了前蜀。

第二,在战斗进行中,有一支后唐军队遭遇挫折,士气低落,想要撤退。就在这个时候,李愚在战场上大声呼喊:

遇到好处就冲在前,遇到风险就躲后,这种人必须清除!

(满怀感慨而回 李愚)

他这么一喊,整个军队都安静下来了,再也没人敢逃跑。

在明宗时代,李愚因为政绩突出被封为宰相,成为了一位重要的辅佐大臣。即使后来又换了一个朝代,他的性格依旧没变。他经常直接提意见,也不怕触怒权贵。即便当上了宰相,李愚的生活依旧十分简朴。到了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的时期,李愚已经年老多病。李从珂亲自到李愚家探望,发现他家连个像样的被褥都没有,窗户四处漏风,说是家徒四壁也不为过。皇帝对此深感惊讶,于是特别赏赐给他一套被褥。

实际上,李愚所说的这个“家”,并不是他的个人房产,而是由朝廷提供给他暂时居住的宿舍。

在后唐末期,李愚去世了。由于历史资料中没有提到他的出生年份,我们也就无从得知他活了多少岁。

在李愚最后任职的朝代里,他不仅参与了军队,投身战场,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完成了许多其他重要工作。

在国家纷争不断、局势不稳的时候,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也遭到了破坏,对于图书和文化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灾难。

许多古书、善本和古籍,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但它们很容易在战争中受损,或者被大火烧毁。

后唐创建以后,非常重视保护书籍,尤其是古代的历史书籍,并且设立了专门用来存放和整理书籍的学馆。这项工作的负责人是李愚。

李愚是一位文人学者,他对书籍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他认为知识来源于书籍,因此他向朝廷提出建议,希望可以印刷和制作一些图书和古籍的雕版,以便后人使用。

雕版印刷起源于隋朝,随后出现了刻板印书的技术。但由于隋朝很短命,紧接着是隋末唐初的混乱时期,这项技术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唐朝时期,虽然有人尝试推进,但总体上进展不大。直到后唐年间,李愚提议大量印刷儒家经典,这才使得古代图书印刷业再次向前迈进,避免了停滞不前的局面。

在五代后唐时代,图书印刷开始有了重大进展。从李愚提出刻印图书的建议开始,这项工作一直持续着。后唐结束了,后晋继续,后晋结束了,后汉继续,直到后周的广顺年间,也就是周太祖郭威在位时,整个刻印工作才最终完成。这是古代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印刷活动,标志着书籍的传播方式从手抄转向了印刷。这对后来的印刷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为这些成就,李愚一直受到人们的纪念。到了明代,他的家乡山东的乡贤祠里,还挂着他的画像。

在动荡的年代,韩建是炙手可热的军阀,而李愚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读书人。韩建手握重兵,却沉迷于权谋,最终在军阀混战中落败。而李愚的名字则在历史的长河中层层波澜,后来的人们才给出了最终的答案。

富贵像早晨的露水,很快就会消失,但精神的丰碑却永远矗立在时间之外。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二卷》、《庆云县的历史记录》、《旧五代史·第六十七卷》

金小米在2021年于兰州大学完成了一项关于唐代晚期宦官职务与财政权力的研究。

赵水静探讨了五代时期李愚的墓志及其相关议题,文章发表在《唐史论丛》2022年刊上。

王存枭.五代宋初宰相的选拔标准及其职权变化研究.河南大学,2014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