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杯决赛终场哨响,记分牌定格在1分之差。中国男篮的这个夏天,在遗憾与希望中收官。面对澳大利亚的强硬对抗,小伙子们拼到了最后一秒——这块银牌的背后,是逐渐回来的凝聚力,和久违的血性。
篮协主席郭振明说得明白:“亚洲杯是练兵,真正的硬仗在十一月。”世界杯预选赛才是真正验货的时候,而首战,便是再熟悉不过的对手:韩国。
11月底,两战“老对手”,背靠背。四个月前的那场八强战,看似79-71赢的轻松,实则暗流汹涌——我们最多领先近20分,却被对方用三分一步步追咬。他们有过单场22记三分的疯狂表演,这种外线火力,永远是悬在中国队头顶的剑。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人员的变化。
年轻面孔王俊杰要回NCAA追梦,杨瀚森也要留在NBA开拓者争取那场均12分钟——他们的缺席,是成长的代价。但好消息是,周琦、张镇麟、赵继伟等七名主力这次能回来了。郭士强早就说过:“我们之前不是完全体。”如今,接近完整体的男篮,正在集结。
新周期的名单竞争,比以往更激烈。一些亚洲杯轮换球员可能将逐渐退出名单,而像程帅澎、余嘉豪这样的球员,正等待着属于他们的机会。曾凡博签了篮网训练营,崔永熙带伤追梦——他们的每一步,都牵动着国家队未来的构建。
有些人的位置越来越稳:高诗岩的防守已是稀缺资源;程帅澎决赛12分、顶薪续约,正从角色球员走向关键人物;崔永熙虽然还在恢复,但郭士强愿意给时间、给机会,等他找回节奏。
这样一套12人名单正在舆论中逐渐成型:
后卫:赵睿、胡明轩、赵继伟、高诗岩、程帅澎
前锋:曾凡博、张镇麟、朱俊龙、崔永熙
中锋:周琦、胡金秋、余嘉豪
他们不再是我们印象里那支只会靠身高打球的老派队伍。空间、转换、防守弹性、外线稳定性——这些现代篮球要素,正在被一一嵌入体系。
郭士强对着央视镜头说出“冲击奥运”时,没留退路。这不是演讲词,这是责任状。
亚洲杯只是预告片,正片十一月开演。阵容更齐整,对手更凶狠,挑战,现在才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