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金川区白家嘴村“红石榴”驿站架起民族“连心桥”

金川区宁远堡镇白家嘴村八组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别看这地方户籍人口拢共才五百来人,可大街小巷挤得满满当当,实际常住的外来人口愣是逼近三千,赶上用工旺季,村口一瞧,好家伙,差不多得上万!

这么多人一下子涌进来,环境卫生咋搞?

交通不乱套?

邻里摩擦能少吗?

谁都挠头的事,在这儿却叫一座小小的“红石榴”驿站给盘活了。

这驿站不大,人气可不低。

一进门,迎面就是一块电子大屏,上面滚动着附近厂子、饭店、工地刚发布的零活计和长工需求,工资、地点、联系电话写得清清楚楚。

不少务工模样的人围在那儿,有人眯着眼认真瞧,有人掏手机赶紧记号码,嘴里还念叨:“这个中,日结,还不近!”旁边驿站工作人员也没闲着,一边发宣传页,一边拉家常似地介绍政策,刚印的一沓资料,不一会儿就发光了。

驿站负责人王玉善是这儿的主心骨。

他说,建这驿站的初衷一点也不玄乎,就是让外来的人好找工作、好办事、好落脚。

村里外来人多是以回族、东乡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同胞,人生地不熟,说话办事有时不得劲。

驿站特意配了四位网格员,里头两位自己就是少数民族,沟通起来一点就通。

“咱不整虚的,入住就登记,退房就注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谁来了、谁走了、谁有啥难处,心里都得有本账。”

找工作最是头疼。

以前呐,得靠老乡带老乡、路边蹲活、运气好撞上一个算一个。

现在不一样,驿站跟人社局、用工企业搭上线,岗位送上门。

来自临夏州东乡县的马英现在在金昌站稳脚跟,还开了家餐饮店。

他说早年刚来那会儿,找活全凭运气,现在驿站直接把信息“端到嘴边”,好多老乡没来几天就上了岗,心里踏实多了。

光介绍工作还不够,得让人家长久有饭吃。

驿站搞起了技能培训,面点、焊工、烹饪,样样实在。

到现在已办了七期培训,加一块培训了一百五十六人次。

你来学,我就教,不怕你没技术,就怕你不来学。

有了手艺,走哪都吃香。

驿站还能代办不少事。

领清真食品标、办临时救助、学生实践盖章,这些零零碎碎却关乎日常的小麻烦,不用跑远、不用求人,驿站基本一站式搞定。

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驿站”。

一位刚办完事的大姐笑着说:“这驿站就跟咱的‘娘家’一样,啥都管、啥都帮!”

别看驿站小,能量可真不小。

它不只是一块信息屏、一个办事窗口,更像是一条纽带,连起了不同民族、不同来路的人。

大家在这找活干、学技术、办业务、拉家常,处着处着,生人成了熟人,熟人成了自己人。

就像一颗石榴,外表普通,里面的籽却密密实实挤在一起,甜着呢。

王玉善说得实在:“咱这驿站,核心就是服务。目标简单得很——让各族群众在这儿,既能安家,也能立业。”没有大道理,不喊空口号,一点一点做出来,大家都看得见。

环境卫生有人管了,纠纷摩擦变少了,就业稳定了,人心也暖和了。

这座驿站就像点亮的一盏灯,不耀眼,却照得见路,照得见一张张期盼的脸。

它让外来的人觉得,脚底下踩的是实地,不是漂着的。

日子有奔头,生活有温度,在金昌这片土地上,他们不再只是过客。

本文旨在分享有趣的内容,无任何不良暗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