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墨西哥城还在公开对美国的关税大棒说“不”,总统态度强硬,拒绝在主权问题上让步。
一个月后,风向标彻底转了。一份计划在9月提交的2026年预算提案,赫然将枪口对准了中国。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答案很简单,特朗普把电话打到了墨西哥。条件也极其清晰:要么配合我对中国的第二轮关税进攻,你们对美国的关税可以延期;要么,就等着美国的高额关税制裁。
这是一道没有选项的选择题。
墨西哥经济的命脉,就攥在美国手里。这个国家将近80%的出口商品,目的地都是美国。华尔街打个喷嚏,墨西哥城的经济就得重感冒。更何况,今年上半年墨西哥通胀率已经高达3.7%,工业产出更是创下三年来的最大降幅。
在这种背景下,失去美国市场,对墨西哥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特朗普的“胡萝卜加大棒”,与其说是威胁,不如说是一份最后通牒。
所以,墨西哥看似矛盾的举动,其实是一场精心算计的豪赌。
它赌的不是输赢,而是时间。
注意一个细节,这个对华关税计划,是放在“2026年预算提案”里的。这意味着它不是立即生效的法令,而是一张可以随时收回或打出的牌。
这张牌,首先是打给华盛顿看的。它是一个明确的政治信号:我们站你这边,请高抬贵手。墨西哥试图用一个“未来”的承诺,换取“现在”的安全,避免被美国的关税战火直接烧到自己身上。
同时,这张牌也留了后手。墨西哥在观望中美关税谈判的进展。如果中美达成协议,全球贸易紧张局势缓和,那么这份2026年的提案完全可以被悄悄搁置或取消。如果中美彻底谈崩,那墨西哥就只能“被迫”履行承诺,把这张牌打出去。
这套操作,看似精明,却忽略了自身经济结构的脆弱性,每一步都走在钢丝上。
墨西哥最大的风险在于,它可能为了安抚美国,而提前引爆自身的经济地雷。
以汽车产业为例,这是墨西哥的支柱。但其命门,同样掌握在中国手里。墨西哥本土汽车制造所需的零部件,60%来自中国。一旦对中国零部件加征关税,本土车企的制造成本预计将飙升12%以上。
结果会怎样?墨西哥汽车的国际竞争力将被严重削弱。更讽刺的是,由于墨西哥对美国进口车实行低关税甚至零关税,消费者会毫不犹豫地转向更便宜的美国车。
这等于墨西哥亲手扼杀自己的支柱产业,再把市场拱手让给那个正在胁迫自己的邻居。最终,所有成本都会通过物价上涨,转嫁到每一个墨西哥民众的头上。
北京会坐视不管吗?
当然不会。中国甚至不需要大动干戈,只需参考一下对加拿大的处理方式。此前,中国商务部仅凭一纸反倾销调查,就让加拿大的油菜籽行业叫苦不迭。
墨西哥对中国的出口,高度依赖农产品。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买家,可以轻易找到替代品。但墨西哥的牛油果和龙舌兰,想再找到一个体量与中国相当的市场,几乎不可能。
这记无声的敲打,墨西哥不可能听不到。
把镜头拉远,墨西哥的困境,不过是全球权力棋局的一个缩影。
美国的战略很明确,当自己直接对中国加征关税效果不彰时,就开始逼迫盟友和邻国站队,试图构建一个环中国的“关税壁垒”。从北美到欧洲再到亚太,它要的不是伙伴,是仆从。
但各方的反应,却颇为玩味。
欧盟同意增加军费,但巧妙地把协议完成时间拖延到特朗普可能任期结束之后。这是一种典型的“拖字诀”,既给了美国面子,又保留了回旋的里子,用时间换空间。
墨西哥没有欧洲那样的战略纵深。它的地理位置和经济依赖,决定了它必须给出一个更明确的答复。
所以,墨西哥的“翻脸”,不是背信弃义,而是一个被逼到墙角的国家,用一种近乎自残的方式,发出的求救信号。
这场围绕关税的博弈,真正暴露的,是美国霸权余晖下的焦虑。当一个超级大国需要靠胁迫邻居来遏制对手时,本身就说明它对正面取胜已经缺乏信心。
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关键是保持冷静。牌桌上的玩家越多,局势就越复杂,也越容易出现变数。
墨西哥的赌局才刚刚开始,但无论结果如何,它都为所有夹在中间的国家提了个醒:在大国博弈的牌桌上,当“中立”不再是一个选项时,你唯一的选择,就是想清楚哪一方的代价你更承受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