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七号,全世界的钱袋子都跟着悬到了嗓子眼。大洋彼岸的美联储,终于在万众瞩目下松了口,自去年十二月以来,头一回宣布降息。可就在主席鲍威尔公布那25个基点的降幅时,全场最精彩的戏码,却在投票席上炸开了锅。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11比1,一个几乎没有悬念的票数。可偏偏那张唯一的反对票,就来自总统特朗普亲自塞进来的铁杆心腹——米兰。他不是嫌降息不好,是嫌降得太少,太不过瘾!他嚷嚷着,要降就该一步到位,直接干个50个基点。
这一票,简直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直接扇在了特朗普的脸上。他天天在社交媒体上喊话,费尽心机要来的降息,结果到手一看,居然是个“折扣版”。面子是赢了,可里子输得一塌糊涂。他在美联储内部,遭遇了一场不动声色的战略围堵。
特朗普急了,但地球人都知道
说句大实话,就算特朗普不天天当“催更”博主,美联储这次降息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因为美国经济那张成绩单,实在是有点难看,增长放缓的信号灯已经亮得刺眼。你敢信?今年一季度,美国GDP居然缩水了0.5个百分点,光一个净出口就拖了整整4.61个点的后腿,这可是2020年疫情以来摔得最惨的一次。
就业市场更是寒风阵阵。八月份的失业率直接飙到4.3%,创了快四年的新高。新增就业岗位,一连三个月都没达到预期。找工作难,这三个字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而是摆在台面上的冰冷现实。整个美国经济,都憋着一口气,急需一针“强心剂”,降息这步棋,美联储迟早要走。
也正是这些软趴趴的经济数据,给了主席鲍威尔一个完美的台阶下。他在记者会上说得明明白白,这次降息,主要是担心就业市场扛不住。这话讲得滴水不漏,既安抚了市场,又巧妙地把政治压力这口锅甩到了一边,让谁也抓不到把柄。
最响的一票,来自自己人
真正的好戏,全在那11比1的投票结果里。这可不是什么分裂,这简直是前所未有的抱团取暖。要知道,就在前不久的会议上,还出过两个反对者,那是三十二年都难得一见。现在倒好,外面压力越大,美联储这帮人内部反而越团结。
这个信号再清楚不过了:想搞政治干预?没门,我们内部只会抱得更紧。而投出那唯一反对票的米兰,身份就更有意思了。他既是新上任的美联-储理事,又是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主席。一个人身兼两职,在美联-储历史上都极为罕见。
说白了,他就是特朗普安插在决策层的“传声筒”。他那张票,根本就不是他自己的,那就是特朗普本人的“反对”。特朗普从一月上任开始,就没停止过念叨,降息得100个基点,最少也得50个才够劲。米兰的主张,就是总统先生的完美复刻。可惜,这记独狼式的投票,非但没能撬动美联-储的决策,反倒更像是在巨大的共识墙壁上,孤独地播放着白宫的喊话录音。
真正的杀招,藏在文件里
如果说11比1的投票是一次公开表态,那美联储真正的杀手锏,藏在了会后那份密密麻麻的文件里。那份关于未来政策路径的点阵图和经济预测,才是对特朗普“又快又猛”降息要求最彻底、最无声的拒绝。
根据那份预测,从现在到2027年底,总共的降息幅度,撑死了也就125个基点。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好几年,美联储都打算慢悠悠地走,每年降那么一次意思意思得了。这节奏,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剧本在演,压根没搭理总统那边急着给政绩添柴加火的迫切心情。
鲍威尔在记者会上也把话挑明了,这次降息就是个“预防针”,打一针就行,后面没必要急吼吼地再来一针。他还特意敲了敲黑板,经济是有点难,但通胀那座大山也得时刻盯着。潜台词就是:药不能下太猛,万一把物价搞失控了,那可就不是摔一跤,而是直接掉悬崖了。这番话,无疑是给特朗普的激进想法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结语
回头看整件事,特朗普在战术上好像赢了,他毕竟要到了降息。但这25个基点,更像是一颗安慰剂,而不是他真正想要的猛药。他在战略上,可以说是输得一败涂地。他想动摇美联储独立性的企图,结结实实地撞上了一堵叫“制度”的防火墙。
美联储为什么能被叫做“全球央行”?根基就在于它的信誉和独立性。这道防火墙要是被攻破了,那后果谁也承担不起。鲍威尔比谁都清楚这一点。他用一次看似“顺从”的降息,四两拨千斤地化解了政治压力,又通过内部的团结和长远的规划,把最核心的权威牢牢攥在了自己手里。这盘棋,下得实在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