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登月竞赛真的存在吗?NASA 代理局长肖恩・达菲那句 “要是中国打败 NASA,我可真活见鬼了” 的咆哮,反倒让人看清了些门道。
当地时间 9 月 22 日,达菲在公布 10 名新宇航员时突然情绪上头,活像输不起的教练在赛前喊话。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 “炸毛” 了 —— 月初刚对 NASA 全体职工打包票,说要 “抢在中国前登月”,还承诺要在特朗普卸任前把美国国旗 “永远留在月球”。
可有意思的是,台下的新宇航员们压根没接他的话茬。后来有记者追问达菲的 “竞赛论”,这些从 8000 多人里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只字没提中国,满脑子都是 “赶紧上发射台”。这种 “官方急、执行层稳” 的反差,实在耐人寻味。
说到这个,美国的登月计划确实有点 “雷声大雨点小”。《纽约时报》9 月 26 日刚披露,中国明确 2030 年前载人登月,而美国的 “阿耳忒弥斯 3 号” 载人登月任务已经从 2025 年推迟到 2027 年年中。更棘手的是,他们押宝的关键设备 —— 马斯克 SpaceX 的 “星舰” 登月火箭,进度已经严重滞后。
NASA 人类探索事务代理副局长洛里・格莱兹这周在采访里都坦言:“星舰进度超出了原定目标时间。” 虽然 SpaceX 说会加速,但懂行的都知道,这玩意儿的技术难度堪比 “在刀尖上跳舞”—— 隔热材料屡出问题,发动机可靠性没谱,在轨加注技术更是没经过实战检验。说实话,把登月的希望全寄托在一家商业公司身上,风险真的太高了。
为了给自己打气,NASA 最近动作不少。除了选新宇航员,还宣布把 “阿耳忒弥斯 2 号” 载人绕月任务提前到 2026 年 2 月。可千万别误会,这次任务的 4 名宇航员(3 名美国人加 1 名加拿大人)并不会登月,只是坐 “猎户座” 飞船绕月飞 10 天,测试一下生命支持系统,最后溅落在太平洋里。
他们会成为 50 多年来离月球最近的人类,但也就仅此而已。加拿大宇航员杰里米・汉森在发布会上说的话或许更实在:“80 亿人想有光明未来,合作必须是最终目标。” 这话里的意味,比达菲的咆哮清醒多了。
反观中国这边,步子确实稳得让人佩服。没有口号式的宣言,就一门心思推进任务:嫦娥系列探测器多次绕月、取样,鹊桥二号中继星已经在环月轨道站稳脚跟,为后续任务搭好了通信桥梁。你知道吗?中国的登月方案走的是 “极简路线”—— 长征十号火箭 “一箭双星” 发射载人飞船和登月舱,在轨对接后直接着陆。
这种方案不仅风险低,成本更是划算。有数据说美国单次登月任务预算高达 41 亿美元,差不多能买一艘航母,而中国的预算只有这个数的五分之一。更难得的是开放姿态,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早就说了,要和国际社会共享成果,嫦娥五号的月壤已经向 7 国科学家开放申请。
说到国际合作,这大概是两国最明显的差异了。达菲心心念念 “插美国国旗”,可中国已经拉着 17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起了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合作框架,连俄罗斯都要和中国合建月球核电站。2026 年嫦娥七号发射时,会搭载 6 台国际载荷;2028 年嫦娥八号要验证月球资源利用技术,也是为科研站打基础。
这倒让我想起之前看到的评论,说太空探索从来不是 “谁先踩脚印” 的游戏,而是 “谁能走得远” 的事业。美国现在的困境,其实不只是技术问题。SLS 火箭每次发射成本高得离谱,新一代舱外航天服还因为设计缺陷要返工,更别说政府换届可能带来的政策摇摆 —— 之前 “阿耳忒弥斯” 就差点被砍预算。
中国的优势也不只是进度快。全球首个月球轨道 VLBI 系统 LOVEX 已经能实现 38 万公里外的亚毫角秒级测量,这种技术积累可不是突击能换来的。但话说回来,航天工程哪有绝对的 “稳赢”?中国 2030 年的目标要啃下月面着陆、返回等硬骨头,过程中也可能遇到意外。
达菲的 “活见鬼” 言论,本质上是把太空探索拖回了冷战的 “零和博弈” 思维。可宇航员们的沉默、国际社会的选择已经说明,大家想要的不是 “你输我赢”,而是一起解锁月球的秘密。毕竟,月球上没有国界,更没有 “谁先到谁就说了算” 的规矩。
现在再看这场所谓的 “竞赛”,其实更像两种理念的碰撞:一种是急着证明 “我最强”,一种是想着 “我们能一起做什么”。2027 年美国能不能登月?2030 年中国会不会如期实现目标?这些都需要时间给出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太空的未来,绝不会属于只懂咆哮的人。
#民生聚光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