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一纸公函,宣告自8月1日起对所有日韩输美产品加征25%关税。这一举动,不仅粗暴地撕毁了此前90天的“对等关税”暂缓协议,更在全球经济棋盘上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这究竟是贸易战的全面升级,还是华盛顿全球战略的又一次诡谲调整?国际社会,尤其在经济、国际关系及法律领域,对此展开了激烈且截然对立的解读。
此番关税突袭,无疑是对日韩两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当头一棒。日本的汽车巨头、韩国的电子产业,其全球竞争力将遭受重创,甚至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的深层重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已纷纷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明确警示贸易壁垒的负面效应。这被普遍视为全球贸易冲突螺旋式上升的又一铁证。然而,特朗普在信函中却又“仁慈”地鼓励日韩企业赴美设厂,并承诺提供便利。这不禁让人深思:这究竟是单纯的贸易惩罚,还是以关税为筹码,迫使制造业回流美国的“战略诱捕”?
在国际关系层面,这记关税重拳无疑是对美日韩同盟关系的严峻考验。长期以来,日韩作为美国在亚洲的基石盟友,在经济和安全领域与华盛顿保持着高度协同。如今,关税大棒挥向盟友,其信任基础恐将动摇,裂痕难以避免。此举可能促使日韩加速寻求贸易多元化,甚至推动中日韩自贸区等区域合作,从而削弱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但也有观点认为,这并非盟友关系的彻底崩塌,而是美国在特定经济利益上对盟友施压,以期在更广泛的战略博弈中获取筹码。毕竟,在国际政治的丛林法则中,盟友间的“敲诈”并非新鲜事。
从法律维度审视,特朗普政府征收关税的合法性饱受质疑。此前,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已裁定其“对等关税”政策违法,尽管白宫已提起上诉。此次对日韩加征关税,再次将《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的适用边界推向风口浪尖。批评者直指,此举公然违反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是对多边贸易体系权威性的公然挑衅。他们认为,美国正滥用“国家安全”的幌子,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破坏国际法治。然而,支持者则坚称,国家主权利益高于一切,美国有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自身经济安全。这场旷日持久的法律拉锯战,不仅关乎具体关税措施的合法性,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国家利益与国际规则之间那道难以弥合的张力。
综上所述,特朗普对日韩征收25%关税,绝非单一事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复杂产物。它既呈现出贸易战升级的表象,又内含着美国重塑全球经济版图的深层战略逻辑。这既是“美国优先”极限施压策略的延续,也是其试图在后全球化时代重新定义国际秩序的尝试。面对全球经济的十字路口,各国必须审慎应对,坚守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基石,避免被卷入无休止的贸易冲突漩涡。否则,我们可能目睹的,将是一个更加碎片化、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未来,一个由关税壁垒而非自由贸易定义的“新常态”。而那些鼓吹单边主义的政客,最终也必将自食恶果,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