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律新社研究员 郭浩文
出品丨律新社研究中心
A股IPO法律服务市场,是头部律所的“角力场”,也是行业格局的“晴雨表”。
2025年半年报披露时间过半,企业阶段性业绩的亮相往往牵动着资本市场的神经——而作为企业叩开资本市场大门的关键环节,IPO法律服务市场的动态与半年报反映的企业成长节奏始终相互呼应。半年报中企业的盈利表现、合规状况不仅影响其上市筹备进度,更潜移默化地塑造着IPO法律服务的需求结构与竞争格局。
律新社研究中心基于2010年1月至2025年6月A股IPO法律服务市场的全量数据(涵盖1113家成功上市企业、1660位参与律师及各年度律所动态),系统剖析了该领域的竞争格局与发展态势,揭示其核心特征:
➢头部聚集效应显著:参与IPO数量TOP 10律所参与695起IPO,占总量的62.4%,国浩以151起居首,超过中伦的103起,锦天城、金杜、国枫紧随其后。律师层面,头部13人平均参与9.77起,为整体均值14倍,13人中近60%来自头部律所,亦有非头部律所的律师突围。
➢市场呈周期性波动:2010—2013年受政策影响大(2013年因IPO暂停参与律所为0);2014—2021年渐活跃,2021年达38家峰值;2022—2025年收缩,2025年上半年仅12家。
➢头部律所竞争进入“精细化拉锯”阶段:国浩长期领跑的格局虽未改变,但中伦、锦天城的追赶态势显著。未来,头部律所的竞争将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与效率提升”,专业化与政策联动将持续重塑格局,竞争转向精细化较量。
➢中小律所的生存路径:律师能力与律所品牌的协同是头部律所保持优势的关键。未来,头部律所将通过股权激励、团队化等方式绑定核心律师,减少业务波动;而中小律所可通过“Niche市场+明星律师”策略,在区域IPO市场建立差异化优势,形成品牌认知。
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各律所在资本市场中的活跃度,更折射出法律服务行业在政策联动、专业能力与品牌影响力三重作用下的演变逻辑。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律所间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较量愈发白热化,市场进一步深化中。
01/A股IPO法律服务市场,呈现显著“头部聚焦”特征
2010年—2025年6月30日,共有1113家公司成功在A股上市。从15年累计参与量看,参与IPO数量TOP 10律所累计参与IPO项目达695起,占全部1113起的62.4%,接近三分之二,反映A股IPO法律服务市场呈现高度集中的竞争态势,头部律所凭借品牌影响力、资源整合能力及专业服务经验,对市场资源形成较强控制力。
第一梯队以国浩为绝对领跑者,累计参与151起IPO项目,占全部1113家上市公司的13.6%,数量超出第二名中伦46.6%,领先优势持续稳定;
第二梯队由锦天城(84起,占比7.5%)、金杜(81起,占比7.3%)、国枫(73起,占比6.5%)构成,三者累计参与量合计238起,占总量的21.4%,形成与第一梯队的差异化竞争;
第三梯队包括德恒(55起,占比4.9%)、信达(43起,占比3.9%)、康达(36起,占比3.2%)、君合(32起,占比2.9%)、天元(32起,占比2.9%),参与量均低于60起,与前两梯队存在明显差距,市场影响力相对有限。
2010年—2025年6月30日,共有1660位律师参与了A股IPO项目。1660位律师平均参与IPO项目约0.67起,而参与A股IPO数量TOP 10的律师平均参与约9.77起,为整体平均水平的14倍,凸显头部律师在项目执行效率与资源获取能力上的绝对优势。
个人能力分化:
5位律师参与项目超10起,许平文(15起)居首,沈田丰(13起)、臧欣(12起)、姚思静(11起)、陈益文(10起)紧随其后,与其他律师形成差距。
头部律师与头部律所的协同性显著:
在参与A股IPO数量TOP 10的律师中,7位来自表1中的TOP 10律所(国浩2人、国枫2人、中伦2人、金杜1人),体现头部律所平台对律师获取项目资源的支撑作用;
存在“律师驱动型”特例:
上海市广发律师事务所未进入律所TOP 10,但许平文(15起)、姚思静(11起)均跻身律师TOP 5,反映部分律所可通过培育核心律师团队,在特定领域突破品牌限制,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02/数量多≠律师费高
1113家上市公司中,1108家披露了实际募集资金总额,共计10864.2亿元,平均募集资金9.8亿元。从成本来看,1108家公司实际发行总成本共计817.8亿元,平均发行总成本7380.5万元。发行总成本中,律师费用共计50.5亿元,平均律师费用456.2万元,律师费用仅占发行总成本的6.2%。
TOP 10律所累计参与的IPO项目贡献了超70%的律师费总额。其中,国浩以6.6亿元律师费总额稳居榜首,相当于后三位律所(金杜3.5亿元、德恒2.7亿元、信达2.0亿元)的总和,凸显“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项目数量排名与律师费总额排名基本保持一致,表明“规模化承接项目”是头部律所提升总收益的核心策略。例如,国浩通过年均10起项目的稳定输出,累计形成远超同行的费用规模。国浩、中伦等传统大型律所或区域性龙头律所凭借品牌影响力、客户资源和合规经验,在高总额领域形成垄断,中小型律所在该维度几乎无突围空间。
尽管项目数量排名与律师费总额排名基本保持一致,但从律师费和参与项目数量的关系来看,总体还是呈现出“小批量、高溢价”的模式主导和规模与平均费用的弱相关性。
在平均律师费TOP 10的律所中,6家项目数量≤3起(金茂1起、中咨1起、恒信1起等),以低项目量实现高单价。其中金茂、中咨单项目平均费用超1000万元,是全市场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反映其服务的多为高复杂度IPO项目,通过“精品化服务”实现溢价。
项目数量超20起的律所仅天册和中伦,这表明大型律所可通过“分层服务”平衡规模与溢价——既承接标准化批量项目(拉低平均),也承接高复杂度项目(拉高平均),而中小型律所更依赖“少而精”策略。
从律师费在总发行费用的占比中可以发现,9家律所项目数量≤2起(瑞通天元1起、泽昌1起等),且发行总费用均低于2亿元(如瑞通天元2034.2万元、泽昌5614.3万元)。在小型IPO中,发行总费用基数小,律师环节的合规价值对项目过审至关重要,因此律师费占比显著高于全市场平均。
而在大型律所中,“低占比”成为常态。律师费总额TOP 3的国浩、中伦、国枫均未进入本表,因其服务的IPO项目发行总费用均超过60亿元,总费用中承销费、审计费等占比更高,律师费用虽绝对额大,但相对权重被稀释。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规模化+高占比”的例外。海润天睿与环球并列第十,是唯一项目数量超20起的律所。通过在细分领域建立合规服务壁垒,使律师费用在总费用中保持稳定高占比,打破“高占比仅存于小项目”的规律。
03/周期性波动明显,近五年逐步下降
从各年度的IPO数量来看,总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政策调整期(2010—2013年):2010年起步,2011年快速增长至30家,2012年维持32家,2013年因IPO暂停降至0家,政策对市场参与度的影响直接且显著;
逐步活跃期(2014—2021年):2014年恢复至27家,2016—2017年稳定在36家,反映资本市场逐步回暖,IPO审核常态化;2021年达到峰值38家,与注册制改革推进、资本市场扩容密切相关;
调整收缩期(2022—2025年):2022年29家,2023年27家,2024年22家,2025年上半年12家,呈现逐步下降趋势,推测与市场消化前期扩容、审核标准趋严有关。
04/头部律师动态发化
在A股IPO法律服务市场呈现明显周期性波动的背景下,头部律所的竞争并非静态固化,而是基于各自资源禀赋与策略选择,呈现出显著的动态分化特征。
1.头部律所各有特色
在头部律所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整体格局下,其内部并非同质化竞争,而是基于资源禀赋、业务侧重与发展策略的不同,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化特征。
01 国浩:长期领跑者的稳定性
15年间13次位列年度参与量TOP 2,仅2018年(5起,第3)、2022年(9起,第3)未进入前二。峰值出现在2016年(24起,占比26.1%),为单年度最高参与量,且远超第二名金杜(10起),反映其在IPO审核宽松期的资源整合能力。2024年国浩仍以10起、19.6%占比居首,展现极强的市场韧性。
02 中伦:稳步上升的挑战者
早期表现平稳(2010—2015年多为5-8起),2018年首次以11起登顶,2023年以13起、14.8%占比再次领跑。2025年上半年与德恒并列第一(3起),显示近年在项目质量与数量上的均衡提升,逐步缩小与国浩的差距。
03 锦天城:崛起的新势力
2010—2015年参与量较低(2—4起),2017年增至9起,2022年以15起、12.6%占比首次成为年度冠军,是唯一非传统第一梯队(国浩、中伦、金杜)却登顶的律所。长期累计84起位列第三,反映其通过区域布局与行业深耕实现的跨越式发展。
04 金杜:传统强者的调整期
早期表现突出(2011年8起、2012年7起均居首),2014—2016年维持8—10起,近年逐步降至6—7起,累计81起位列第四,仍保持头部地位但增长势头放缓。
05 国枫:专注细分领域的稳定者
2011年7起、2019年8起、2021年11起,多次进入年度前三,累计73起位列第五,以“精品化”路线在特定行业(如生物医药、高端制造)形成竞争优势。
2.参与律所数量与市场集中度呈负相关趋势
除了个体发展路径的差异,头部律所的竞争态势还体现在市场参与主体数量与资源集中程度的动态关系上,这种关系进一步揭示了市场结构的变化规律。
参与律所数量越多,头部集中度(CR5,前五大律所占比)越低:2021年参与律所为最多的38家,CR5为38.3%(国浩9.6%、国枫8.1%、锦天城8.1%、金杜6.6%、德恒5.9%);2016年参与律所36家,但因国浩单项占比极高(26.1%),CR5达53.2%(国浩26.1%、金杜10.9%、国枫5.4%、信达5.4%、中伦5.4%),成为唯一例外。
而在2013年IPO暂停后,2014年恢复时国浩以10起、15.4%的占比居首,金杜、中伦各8起紧随其后,说明政策窗口期头部律所凭借客户资源与流程经验,能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进一步拉大与中小律所的差距。
3.长期排名与年度表现强相关,短期优势难以持久
在分析头部律所的个体特色与市场结构关联后,从时间维度观察可见,长期市场地位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与持续稳定的年度表现紧密相关,短期的爆发性增长难以支撑长期领先。
国浩15年累计151起,对应10次年度第一;中伦累计103起,对应2次年度第一;锦天城累计84起,对应1次年度第一,显示长期排名由持续稳定的年度表现累积而成,单年度爆发难以撼动整体格局。
锦天城2022年以15起登顶,但累计84起仍落后国浩的151起和中伦的103起;2025年上半年德恒并列第一,但累计55起仅列第六,说明单年度或半年度表现需结合长期数据判断,短期优势不代表趋势性转变。
05/结论与趋势展望
基于对头部律所动态分化、市场结构关联及长短期表现的系统分析,IPO业务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与趋势。
1.核心结论
通过对头部律所竞争格局、市场特征、时间维度表现的系统分析,可总结出A股IPO法律服务市场的核心规律与发展特征。
01 市场格局:头部固化与局部突破并存
国浩、中伦、锦天城构成第一梯队,累计参与量占TOP 10总量的51.5%,地位稳固;金杜、国枫等构成第二梯队,中小律所则通过核心律师或细分领域实现局部突破,但难以撼动头部格局。
02 驱动因素:政策与能力双重主导
参与律所数量与IPO审核政策高度相关(如2013年暂停、2021年注册制扩容);头部律所的竞争力源于“品牌影响力+核心律师资源+行业深耕能力”的协同,而非单一因素。
03 竞争特征:集中度高且韧性强
长期CR10(前十大律所)占比超60%,头部律所凭借客户黏性与流程经验,在市场波动中展现更强韧性,2025年上半年参与律所降至12家,进一步印证资源向头部集中的趋势。
2.趋势展望
基于当前市场的核心结论与运行逻辑,结合政策环境与行业变革方向,未来A股IPO法律服务市场的竞争态势与发展路径将呈现新的趋势。
01 头部律所竞争进入“精细化拉锯”阶段
国浩长期领跑的格局虽未改变,但中伦、锦天城的追赶态势显著。从年度数据看,中伦在2018年、2023年两度登顶,2025年上半年与德恒并列第一,显示其通过稳定的项目质量与客户积累逐步缩小差距;锦天城则在2022年以15起项目首次领跑,打破传统头部律所的垄断,且长期累计参与量稳居第三,形成“国浩领先、中伦与锦天城紧随”的三元竞争框架。未来,头部律所的竞争将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与效率提升”,例如国浩或需巩固在高增长行业(如科创板、创业板)的优势,中伦可能强化在大型企业IPO中的品牌壁垒,锦天城则可能依托区域布局(如长三角)深化细分领域竞争力,头部梯队内部的差异化将更加明显。
02 专业化与行业深耕成为核心竞争力
头部律所的优势不仅源于规模,更与行业聚焦密切相关。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推进,主板、科创板、创业板等不同板块的审核标准差异扩大,律所需针对性提升细分领域能力:科创板对“硬科技”企业的合规要求、创业板对“创新成长”企业的信息披露规范,将推动律所形成“行业专业化+板块专业化”的双重布局,“律所平台+行业专家律师”的协同模式将成为主流。
03 中小律所的生存路径
律师个人能力与律所品牌的协同是头部律所保持优势的关键。国浩的沈田丰、颜华荣,中伦的陈益文、许志刚,均依托律所平台获得持续项目资源;而广发的许平文、姚思静虽实现“个人突破”,但律所未进入TOP 10,反映中小律所“依赖核心律师”的模式抗风险能力较弱。未来,头部律所将进一步通过股权激励、团队化运作等方式绑定核心律师,避免因个人流动导致业务波动;而中小律所或需通过“Niche市场+明星律师”的组合策略,在区域IPO市场建立差异化优势,形成区域品牌认知。
04 政策与市场环境的联动效应深化
2013年IPO暂停导致参与律所归零、2021年注册制扩容推动参与律所达到峰值,印证政策对市场的直接影响。未来,随着全面注册制的常态化、退市制度的完善,IPO法律服务的“合规性要求”将进一步提升——律所不仅需完成传统的法律尽调,还需应对监管层对“信息披露真实性”“行业风险揭示”的更高要求。这一趋势将利好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熟悉监管逻辑的头部律所,而对缺乏标准化流程的中小律所形成挤压。此外,北交所扩容、科创板“硬科技”标准细化等政策动向,可能催生新的业务增长点,头部律所若能提前布局相关领域,将巩固竞争优势。
附:2010—2025年
上半年各年度参与A股IPO律所统计
附:2010—2025年
上半年各年度参与A股IPO律所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