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战场怪事!陈诚一支部队扩成三个军,为何无人敢反对?

1937年末的淞沪战场上,发生了一件怪事。陈诚的第18军,一支部队,硬生生被扩编成了三个军。按理说,这种在战前足以引发军界高层集体抗议的事,这次却进行得异常顺利,几乎没人公开提出异议。

这种诡异的沉默,背后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仗打得太惨了。淞沪会战这台巨大的绞肉机,用三个月的时间,把几十万中国军人的血肉填了进去,也把战前那些派系之间勾心斗角的规矩,碾得粉碎。

在当时的局面下,一支部队能不能打,敢不敢死,成了衡量其价值的唯一标准。而陈诚的第18军,恰好在同一时间、同一战场,给所有人展示了两个极端样本:一个是如何英勇地为国捐躯,另一个,是如何窝囊地临阵溃败。

英雄拿命换来的编制

让所有反对声音闭嘴的,首先是夏楚中指挥的第98师。这支部队刚到上海时,其实并不出彩,甚至有些消极。原因很简单,它被上级张治中拆开了用,指挥权都找不到,部队自然没了主心骨。

可一旦建制划归18军,重新回到“土木系”的指挥体系里,98师就像换了一支部队。派系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成了最有效的强心剂。师长夏楚中态度立刻转变,指挥部队向日军阵地发起了凶猛的反击。

8月下旬,98师一度攻克了被日军占据的宝山县城和狮子林,虽然后续因日军海陆空火力压制而被迫后撤,但其展现出的战斗意志,已经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真正把这次扩军钉在“功劳簿”上的,是接下来的宝山保卫战。98师583团第3营营长姚子青,奉命率全营不足六百人死守宝山县城。他面对的,是装备、兵力、火力都占绝对优势的日军精锐。

这是一场注定没有援军的战斗。姚子青和他的士兵们,在一座几乎没有坚固工事的孤城里,抵抗了整整七天。日军的飞机、舰炮、坦克轮番上阵,城内打成了废墟,他们就用废墟当掩体打巷战。

战斗的最后时刻,姚子青向师部发出的电报只有一句话:“人在阵地在”。9月7日,日军攻破城墙,姚子青率领最后剩下的二十几名士兵,与冲上来的日军展开了最后的白刃格斗,最终全员殉国。

姚子青营的壮烈事迹,迅速成了全国抗战的典范。它以最惨烈的方式证明了一件事:“土木系”的兵,是真的敢拼命。这种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战绩,成了陈诚最硬的政治资本,让所有关于他扩张势力的非议,在民族英雄的光环下都显得不合时宜。

所以,当陈诚提出以98师为基干,组建新的第79军,并由夏楚中担任军长的方案时,军事委员会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批准了。这个编制,是拿命换来的,没人有资格说三道四。

师长跑了团长怂了

然而,就在98师用牺牲为“土木系”挣来荣誉的同时,18军的另一支核心部队,第14师,却在被称为“血肉磨坊”的罗店战场,上演了一出指挥层面的灾难片。而这支部队,正是日后第54军的班底。

问题首先出在师长霍揆章身上。作为黄埔一期生和陈诚的亲信,他的战场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一次,陈诚在电话里只是好心提醒他,师指挥所的位置太靠前,让他注意安全。

这句正常的提醒,被极度紧张的霍揆章错误解读为上级让他撤退的信号。他竟然因此下令部队全线后撤,甚至在撤退过程中,把自己的参谋长郭汝瑰都给甩下了,自己先溜之大吉。

师长如此,底下的军官也好不到哪去。14师42旅的一位团长阙汉骞,接到反击命令后,畏缩不前,想尽办法拖延。而他的上司,旅长曾粤汉,眼看战况不利,也动了怯意,居然跑去找师参谋长郭汝瑰,提出要跟他换岗,让郭汝瑰去一线当旅长。

在整个指挥系统从上到下接近瘫痪的时候,反倒是被抛下的参谋长郭汝瑰,成了稳住局面的关键。他一边设法联络失控的部队,一边对旅长的要求断然应允,亲自跑到一线去收拾烂摊子,总算挽回了部分部队。

一支王牌军的核心主力,在关键战役中,师长带头跑路,旅长临阵撂挑子,团长消极避战。这种表现,已经不能用战术失误来解释,它暴露的是一支部队从根子上的问题。

但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就是这样一支打得稀里糊涂的部队,在淞沪会战后期,同样被批准扩编为新的甲种军——第54军。而那位表现糟糕的师长霍揆章,摇身一变,成了新军的首任军长。

土木系的建军说明书

一边是英雄辈出,一边是闹剧连连。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场景,都指向了同一个源头:陈诚那套独特的“土木系”建军模式。这套模式的底层逻辑,与其说是军事,不如说是政治。

上世纪三十年代,蒋介石为了制衡以何应钦为首的军中元老势力,迫切需要扶持一支完全忠于自己的新力量。陈诚和他的“土木系”,就是蒋介石选中的这枚棋子。所以,陈诚从一开始的任务,就不是精雕细琢一支部队,而是快速滚雪球,扩大势力范围。

“土木系”的扩张模式,核心是“镀金”和“速成”。陈诚把18军当成一个军官培训基地和孵化器,不断把非嫡系部队拉进来,让他们感受中央军的优厚待遇和派系温暖。等这些部队打出点名堂,或者建立了感情,陈诚就会从中抽调骨干,组建新的部队。

对军官个人而言,这套体系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只要你忠诚,晋升速度会远超其他派系。许多有野心的年轻军官趋之若鹜,这也解释了为何98师一旦归建,战斗力立刻爆棚,因为派系的荣辱和个人的前途被死死地捆绑在了一起。

但这种模式的弊端也同样致命。它追求的是快速扩张,而不是长期稳定。军官的提拔,忠诚度往往比能力更重要。部队频繁调整,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缺乏长期的磨合与信任,根基不稳。

所以,“土木系”能培养出姚子青那样悍不畏死的基层军官,也能容忍霍揆章这种能力平平的高级将领。顺风顺水时,体系看起来光鲜亮丽。一旦遇到罗店那种硬仗,压力陡增,指挥系统的脆弱性就暴露无遗。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来王耀武的第74军。王耀武坚持的是另一种思路:稳定建制,长期磨合,狠抓训练,注重军官的实战能力。这种模式虽然慢,但打造出的部队,战斗力的稳定性和韧性,显然要高出一个档次。

结语

淞沪会战的惨烈,暂时掩盖了“土木系”模式的深层问题。在那个每天都需要部队去填战壕的时刻,98师打出的英雄气概,其政治价值远远超过了14师暴露出的指挥问题。

陈诚用一场漂亮的“政治仗”,为自己的扩军计划赢得了无可辩驳的合法性。这场“一分为三”的扩编,并非一次深思熟虑的军事改革,而是一场被战争现实所追认的政治胜利。

它让“土木系”的势力达到了顶峰,但也将其建军模式中“重派系轻磨合、重扩张轻内功”的深层隐患,更牢固地刻进了这支庞大军队的基因里。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