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分钟的采访,黄仁勋的笑容只撑到第三分钟,那张惯常自信的脸,突然就变成了“我是不是进错片场”的微妙表情。
董倩在对面,没稿子,没提词器,全英文,语速平缓,声音里带着一点不容置疑。
气氛从刚开始的“春日踏青”一秒切换到“冬日核电站”,你能感受到嘉宾的手开始下意识地捏水杯,像是防着随时掉下来的“灵魂拷问”。
有意思的是,董倩的“狠”不在于故意为难谁,反倒像那种小区里最会聊天的大姐,三句话你就分不清她是来送温暖,还是要查你户口。
她能在采访全红婵时温柔到像自家阿姨,转头又能把科技圈的老大黄仁勋问得连呼吸都带点小心翼翼。
网友都在弹幕里集体“哇哦”:这才是主持人该有的样子,别再给我们看那些提前剧本杀的假嗨了。
其实全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董倩的英语,而是她每个问题都像是提前给黄仁勋装了GPS,怎么绕都绕不开核心。
她问AI伦理,掰开了揉碎了,举例、数据、现实困境一套带走。
她提芯片出口,半句废话没有,直接问美国管控下NVIDIA的策略怎么变。
你能看见黄总那一秒眼神的游移,像在脑海里疯狂搜索PR团队预设的问题库,愣是没找到合适的回答模板。
说到专业,董倩哪像是在“炫技”,更像是拿着手电筒逮螃蟹。
她不怕冷场,不怕气氛尴尬,最怕的是问不出观众真正关心的问题。
全程脱稿是什么体验?
就是你能感受到她在和黄仁勋“切磋”,不是演戏。
弹幕刷着“这才是国货之光”,有人调侃她是“新闻界的梅西”,能带球过人还能一脚破门。
当然,现场尴尬气氛不只一次,两个人的眉眼间有时候都写着“你想让我说什么”。
董倩一边微笑一边补刀,黄仁勋一边绷脸一边找台阶。
像极了球场上的“心理对峙”,你来我往,谁也不让。
你说黄仁勋怕了吗?
倒不至于,就是被董倩这套“步步紧逼”的玩法给整不会了。
CEO那点光环,坐在董倩对面,直接被晾在了摄像机外头。
这场面对面的较量里,最有趣的细节是——董倩全程没用一句“捧杀”,也没摆出“你说啥我点头”的传统套路。
她的每个追问都像在给中国媒体破局,告诉大家“别只会灌鸡汤”。
这种敢于直面问题的气场,和谷爱凌那次全英文采访时的轻松自如、金句频出有点异曲同工。
不同的是,董倩让人看见了中国主持人在国际舞台上的真正底气,不靠绚丽词藻,把气场扎进内容本身。
网上当然不缺各种声音,有人夸董倩专业,也有人嫌她“太不留情面”。
我倒觉得,如果一场顶级采访变成了“互夸大会”,那观众要我们这些做媒体的干嘛?
去开年会吗?
现在短视频平台里“XX现场懵了”“YY直接破防”天天见,董倩能在45分钟里让黄仁勋“收回笑容”,已经比大部分流量采访强太多。
绕回头聊聊董倩的个人风格。
她在全红婵面前像个温柔妈妈,在黄仁勋面前像个带着锤子的哲学家。
切换得自然而不突兀,像体育场上的多面手,既能踢前锋也能守门。
你要说她是“狠人”,其实更像是新闻行业里那个“永远不按套路出牌”的自由球员。
当年谷爱凌靠全英文采访刷屏,网友喊她“国际范”。
这次董倩用自己的人设告诉所有人,国际范不是“秀肌肉”,而是能用自己的方式把世界拉进同一个频道。
你再看看别的娱乐圈明星,动不动就“剧本杀”,董倩这种“真刀真枪”才有点意思。
说到底,媒体这行能不能回归本质,关键其实就在于敢不敢在嘈杂里问出那个“为什么”。
董倩做到了,黄仁勋顶住了。
两个人的“过招”,让一场本该按部就班的访谈成了全网热搜。
SEO关键词:黄仁勋、董倩、AI采访、专业主持、全英文脱稿、舆论热议,不信你现在搜,分分钟都能刷到。
最后,抛个问题给屏幕前的朋友:你到底想看哪种采访?
是那种彼此取暖、互相叠buff的温吞戏码,还是董倩这样直接把问题抛到你脸上的灵魂拷问?
留言区整起来,别让我一个人自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