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日本陆军部队按等级分为几种类型,其中最强的属于甲类部队。这些部队数量为17个,构成主要战斗力量。相比之下,其他类型如乙类和更低的丙类部队,在人员规模和武器配备上明显落后。一般甲类部队拥有约28000名士兵,配备650挺重型机枪、24辆装甲车辆、20辆坦克以及1000辆运输车辆,达到部分机械化水平,这远超其他类型部队的实力。
这些强力部队的最终命运如何?哪些部分由中方力量消灭?实力评估需考虑对手情况。在战争初期,这些部队主要部署在中国地区,知名单位包括以仙台、名古屋、熊本等地命名的部队。这些单位按地域招募士兵,因此名称常带地方特征,例如大阪部队以当地商人为主,显示独特组成。
与当时中国部队相比,这些甲类部队的优势显著。每个单位配备8200匹马、255名通信人员、121名武器维修员、1100名医务兵,并设有4个野外医疗设施和一个重型炮兵单位。这些配置仅在中国少数精锐部队中可见。中国部队重武器不足,对敌方小型坦克缺乏有效应对,常出现一单位敌军击败数倍中方士兵的情形,反映出装备差距。
然而,转移到太平洋地区后,形势逆转。美方海军陆战单位虽被视为次级部队,使用二手武器,但整体资源丰富。一个此类单位有17500人,包括3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和一个坦克单位。每个团内设重型装备组,配备5辆履带车和36门反坦克武器,火力强度领先。即使德方部队也难以匹敌。
美方炮兵配备24门105毫米重炮,超过敌方甲类部队的12门同类武器和36门75毫米炮。后期,美方控制空中和海上优势,可随时请求大口径舰炮援助。这使在中国地区活跃的敌军在太平洋成为消耗品,大部分甲类部队在此损失。
这些部队的结束分三种:由盟军直接消灭、残部向中方、苏方或美方投降、自行 disband。举例,近卫单位作为皇室直属,本不离本土,后期被迫外派,至1945年在苏门答腊投降,算作少数幸存。
多数遭遇重创,如东京单位和仙台单位在太平洋被美方重击。东京单位原属关东军,在东北活动,后调至菲律宾莱特岛,损失上万士兵。1944年末,在色布岛承受美方炮击,人员从5000减至800。仙台单位类似,先在诺门坎遭苏方打击,后在瓜岛登陆,面对美海军陆战队,2万多人几乎全灭,后用储备重建。
相比之下,在中国地区的名古屋单位相对幸运。从卢沟桥事件起,该单位在中国南方和中部作战,经历长沙和随枣战斗,在后者距重庆300公里处受重创。但在豫湘桂战役中,该单位突破阵地,占领桂林和零陵机场,给中方造成重大压力。1945年,该单位在上海投降。
类似经历的还有第九单位,该单位参与南京事件,罪行累累。本计划用于塞班和冲绳防御,若执行,可能全灭。但因调派错误,转至台湾,最终投降,避免彻底毁灭。
然而,同涉南京事件的第十六单位运气差,在莱特岛战役损失13158人,仅余620人。当时菲律宾地区敌方总损失66万,显示报应。
这些部队实力源于装备优越,但面对美方时,劣势显现。敌方忽略后勤和人性,导致在太平洋常全员阵亡。美方口粮含牛肉罐、糖、面包、汤、调味品、口香糖和饮料等。敌方仅米饭球,但比中国部队伙食好,后者常混杂异物,缺少肉类。后勤影响战斗表现。
战争核心在于国家整体实力比拼。美方凭先进工业,实现后勤和武器大规模生产,如地狱猫飞机和埃塞克斯航母。若中方拥有类似产能,消灭这些部队的数量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