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日本 ODDA 贷款藏猫腻!越南高铁每公里多花 1 亿,全民买单?

浏览到一则资讯,我国越南经过二十余年的筹划,南北高铁项目终于与日本达成了合作协议,范明政总理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许多人认为越南终于成功揽获了这一重大项目,终于有望实现“五小时贯通南北”的愿景。然而,若深入剖析细节,便会发现其中蕴藏着诸多曲折,远非表面所见那般简单。

聊聊项目基本面。越南南北高铁线路总长达到1541公里,贯穿河内至胡志明市,设计最高时速可达350公里。其宏伟目标是将原本耗时30多个小时的火车行程缩短至仅需5小时。这听起来颇为吸引人,毕竟该线路横跨越南20多个省区。一旦全线贯通,其对南北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将不言而喻。然而,问题在于,该项目自2001年起便屡次被提及,其间经历了多次的暂停与重启,重启后又遭遇搁浅。国会层面更是多次予以否决,其核心问题不外乎两点:资金与技术。

越南曾与中国洽谈。他们期望我国转让高铁的核心技术,并且还渴望获得低息贷款的优惠,甚至提出要求中国全额入股,占据主导地位。不得不说,这样的条件实在是有些过于不切实际。中国高铁技术的成就并非偶然得来,它源于数十年来累计投入的上万亿研发资金,经过不懈的努力与长期的实践探索才得以实现。核心专利得到严密保护,虽然我们愿意展开合作,但必须是互利共赢的模式。以印尼雅万高铁为例,我国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印尼贡献土地与劳动力,最终双方共享成果,这正是实现长远发展的明智之策。越南坚持要求无偿获取核心技术,即使双方难以达成一致,这样的结果也在情理之中。

如今,范明政欣然接受日本企业作为“接盘侠”,这自是情理之中,毕竟历经多年,该项目的归宿终于尘埃落定。这份喜悦之下,实则蕴藏着诸多未曾明言的风险,让我们逐一探讨。

首先是钱的事在日本提供的方案中,其总预算标示为“648亿美元”,看似金额已确定,实则暗藏“隐性账单”。据公开报道,此次日本提供的系ODA贷款,亦即官方开发援助贷款。其年利率约为1.5%,还款期限长达30年,乍看之下利率偏低,颇具吸引力。然而,其中却暗藏诸多附加条件。越南必须使用至少50%的日本制造设备和建材,同时亦需聘请日本的专业施工团队及监理机构。以高铁钢轨为例,日本生产的每吨价格比我国高出200美元。而这条长达1541公里的高铁项目,预计需使用约50万吨钢轨,仅此一项,越南在采购钢轨上的支出便需额外增加约10亿美元。

还有信号系统日本新干线的信号系统乃专为其定制,后期维护工作亦需委托日本企业承接。据此,每年所需维护费用大约为5亿美元,累计20年便达到100亿美元,这笔开支并未包含在最初估算的648亿美元投资金额之内。对比中国项目。印尼雅万高铁全长142公里,总投资约为73亿美元。按此计算,每公里的建设成本不足5100万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并未提出过多的附加条件,反而在过程中协助印尼培养了2000余名本土技术人员。通车后,印尼将能够自主运营该高铁。越南的这一高铁项目,每公里的建设成本高达4200万美元,看似低于雅万高铁,然而,一旦将那些不易察觉的隐性成本纳入考量,其总支出无疑将更为高昂。

与此同时2024年,越南的GDP预计约为4000亿美元,其中648亿美元的投入占比高达16%,这几乎等同于将一年半的GDP全部投入其中。更甚者,这笔投资需分摊至16年,意味着每年需筹集40多亿美元。而越南当年的财政收入仅为800亿美元,因此,为了支持这一项目,每年需动用相当于5%的财政收入。这无疑会对民生、教育和医疗等领域的预算造成严重影响,所承受的压力不言而喻。

工期问题日本所设定的工期为16年,直至2041年项目方能全线通车。如此漫长的工期,实则潜藏着“技术过时”的风险,其时间跨度之长令人担忧。经查阅,我国目前已着手研发时速达到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列车。至2023年,我们在青岛已成功搭建了试验线。若一切进展顺利,或许在十年之内,我们有望实现商业化运营。经过16年的等待,当越南的这条高铁终于投入使用时,届时他国可能已普遍采用磁悬浮技术,以350公里的速度行驶的高铁是否显得有些过时了呢?

日本新干线技术更新较慢。目前,我们的主力车型依然是E5系列,其最高时速可达320公里。然而,尽管过去了这么多年,这款车型并未经历重大升级。至于在16年后是否能够与全球主流技术水平保持同步,这实在难以预测。现有例子印度孟买的这条高铁,由日本协助建设,原定于2023年投入运营。然而,如今工期已推迟至2045年,相较于原计划,延期了整整22年。与此同时,项目的成本也从最初的17亿美元攀升至超过30亿美元。越是否会重蹈印度覆辙?实则越南的工业根基相较印度更显薄弱,众多建材与设备依赖进口。一旦供应链出现任何问题,抑或日本将技术人才抽调至其他项目,工程进度必将延期,届时成本将不断攀升。这并非危言耸听,实乃前车之鉴。

除了钱和工期实际上,越南国内所面临的“执行鸿沟”才是更加难以逾越的障碍。这条高速铁路项目需横贯越南这片狭长的疆域,为此将征用5800公顷的宝贵土地,并涉及12万户居民的搬迁事宜。越南的法律法规明确,征地补偿的金额应为市场价格的30%至50%,然而,这样的价差实在过于悬殊,民众普遍对此表示不满。2023年河内周边曾因征地补偿问题引发过小规模抗议事件。如今,面临拆除12万户住宅,其规模是先前事件的十倍有余。若补偿措施未能妥善落实,恐怕将引发更激烈的矛盾冲突,甚至可能导致项目被迫暂停。

越南官僚效率问题突出。该项目需跨越19个省份的协同合作,各省份的审批规范各异,仅协调各省份的意见便需投入相当多的时间。举个对比的例子中老铁路,作为我国与老挝合作的重大项目,全长1035公里。自开工以来,仅用5年便顺利通车,这得益于中老双方共同设立的联合指挥部。该指挥部高效运作,将审批流程简化至极致,确保了问题能够得到即时解决。越南缺乏高效协调机制。各省之间互相推诿责任,导致扯皮现象频发,工期恐将受到影响而延后。届时,不仅2041年的通车目标难以实现,就连能否在2050年实现通车,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范明政为何重视此项目?表面上,越南设定了2025年GDP增长目标为8.3%至8.5%,旨在刺激经济增长,而高铁项目则有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与制造业发展,进而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然而,实际上,这一举措背后亦蕴含着深层的政治考量。范明政上台后欲推动经济改革。将高铁视为“改革象征”,若项目得以成功实施,他的政治声誉无疑将得到显著提升。但问题是高铁经济的推动力离不开相关产业的协同支撑。一旦高铁线路开通,沿线地区便需建立起相应的工厂、物流园区和旅游景点,方能实现经济的有效带动。

越南制造业以低端代工为主。高端产业为数不多,即便高铁线路已经开通,是否能够吸引企业沿线的投资仍存疑虑。然而,越南的钢铁与水泥产业尚无法满足高铁建设所需的庞大需求。众多建材需依赖进口,这无疑会加剧贸易逆差,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或许并不如预期显著。还有个细节越南一直致力于通过高铁项目实现技术的本土化,在与日本合作的过程中,明确提出要求,确保越南本土企业能够参与到建设过程中,并致力于培养本国的技术人才。日本会真心传授技术吗?极有可能不会,日本在国际合作中始终对核心技术的保护态度极为严格。以印度孟买的高铁项目为例,日本仅允许印度工人从事体力劳动,而对于关键的信号调试与列车维护工作,则严格禁止印度人员参与。越南试图凭借此项目掌握高铁技术,但看来实现这一目标相当困难。最终,我们或许不得不依赖日本,沦为“技术附庸”。

中国高铁合作模式,就很实在。比如雅万高铁中国不仅助力印尼完成了铁路的建设,更将部分先进技术传授给了印尼,并培养了2000余名本土技术人才。如今,印尼已能够独立运营雅万高铁,并计划与中国携手共建第二条高铁线路。老挝也是自中老铁路全线通车以来,老挝成功从“陆锁国”蜕变为“陆联国”。沿线物流园区和工业园区相继崛起,吸引众多中国企业前来投资。这一变化使得老挝的GDP增长率提升了1.5个百分点,实现了真正的互利共赢。

越南与日本合作。表面上看似成功寻觅到了“接盘侠”,实则却陷入了一个“慢变量”的漩涡之中。16年太长了。国际局势、技术水平以及国内政治环境的变迁无常,实现“5小时南北贯通”的愿景尚且遥远,能否顺利推进并建成,更是一个难以预料的未知数。范明政微笑。或许,这笑容仅仅是短暂的,一旦后续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这份笑容恐怕便难以持续。

当然我们并非断言越南的这个项目必定无法成功,而是认为国际合作不应仅仅着眼于短期的“达成协议”,而更需关注其长期的可行性。中国高铁合作成功。正因为我们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不设置苛刻的附加条件,并且致力于协助合作方培养技术人才,才确保了关系的长久稳定。越南若懂此理展望未来,或许能够探寻到更为适宜的协作途径,然而就现阶段与日本的合作而言,我们仍保持审慎的观望态度,毕竟其中所蕴含的风险确实不容忽视。

#新作者流量激励计划#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