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布热津斯基八年前预言俄乌战事走向:三种可能导致美国霸权崩溃

世界格局的变迁总是意味深长。布热津斯基,曾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他的战略眼光对华盛顿多年的外交布局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揭示了美国想要保持单极地位的焦虑心态。

在1997年出书的《大棋局》中,布热津斯基直言不讳地说,欧亚大陆可是整个世界权力的中心区域。如果美国想保持领先地位,就得警惕三种地缘上的联合出现。一旦这些联盟成型,恐怕就会从根本上削弱美国控制全球的能力。

布热津斯基的看法是建立在冷战结束后现实基础上的。那会儿,美国刚经历苏联解体,觉得自己站在单极世界的顶端。可他提醒大家,欧亚大陆的资源、科技和人口基础都很丰富,要是几个国家串联起来的话,美国在军事和经济上的领先优势就会迅速缩小。

要是俄罗斯和欧洲的主要国家建立起紧密的联盟,那可真是不得了。这种联盟会把俄罗斯的能源和原材料和欧洲的工业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从大西洋一直延伸到乌拉尔山的庞大经济圈。

在那会儿,冷战期间,美国靠着马歇尔计划和北约,把西欧的国家都拉拢过来,目的就是为了挡住苏联的影响力扩张,避免它们的势力继续往西伸展。

如今,北约成员从最初的16个变成了30个,包括芬兰和瑞典加入在内,本意是为了缩小俄罗斯的活动范围,可这也让欧洲内部的矛盾变得更激烈。

比方说,德国开始进口液化天然气,花的钱比以前多出了20%左右,这倒促使部分欧洲国家开始重新考虑与俄罗斯在能源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跟冷战时期那种对立分裂比起来,现在潜在的联盟其实走向了经济互相补充的方向。比如说,俄罗斯通过土耳其进行天然气转口,虽然到2025年上半年出口总量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但转口的量涨了15%,这也说明分化策略在不断变通和调整,挺显示出它的灵活性。

第二种局面则是中国和日本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两家一合作,整合了中国庞大的市场和日本的尖端技术,或许能在亚太地区领头供应链,还能削弱美国在这个区域的军事部署。

冷战结束后,美国靠着日美安保条约,把日本当成遏制的关键点,想防止亚洲走向统一。不过,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日本企业开始把供应链转移到越南和印度。而且,中国在半导体方面的自主率,从2018年的15%一路攀升到2025年的45%,中日之间的科技合作也多出了30%。

跟之前比,这次发展的不一样之处在于从对立变成了合作,更加务实。2024年,中日两国签了个科技联合研发的协议,推动了量子计算方面的标准互通。

日本不再只是靠美国芯片,现在转向和中国合资建厂,产量提高了25%。这一步一步削弱了美国的技术封锁,效果越来越明显。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也在加快,东盟+3框架下面的货币互换规模,从2000年刚起步到2025年已经达到3万亿美元,逐渐对美元结算的份额造成压力。

第三种情况是中国、俄罗斯、伊朗的联合,这三角关系融合了中国的经济动力、俄罗斯的军事实力以及伊朗的石油出口,共同构建了一个欧亚反制的核心力量。

区别于冷战时那种意识形态联盟,这次合作主要靠利益交换,比如能源交易和安全合作。布热津斯基提醒美国,要小心别同时跟中国和伊朗作对,否则可能促使这三个国家变得更加亲密。

在特朗普任内,中伊签了个25年的协议,中国对伊朗基础设施投资达到了4000亿美元,石油结算用的人民币比例也从2018年的5%逐步升到了2025年的40%。

跟以前比起来,这种发展不再局限于双边关系,而是朝着多边合作迈进。2025年3月,三国一起举行了“安全纽带-2025”军事演习,地点选在阿曼湾,主要演练反恐行动。参与的舰艇数量也从去年的10艘增加到了15艘,大家的配合程度通过实时数据共享系统得到了大幅提升。

俄罗斯将S-400防空系统递给伊朗,伊朗也把无人机出口到俄罗斯,用在乌克兰战场上,从2022年的几百架变成了2025年的几千架。这次换新武器的细节在于,伊朗通过从俄罗斯技术转移学到的经验,把无人机的续航时间提升了,从原来的300公里跑到500公里了。

中国给予经济支持,到了2025年上半年,对俄的贸易额已经攀上1200亿美元,而且用本币结算的比例达到了90%,比2014年那会儿的30%可高出不少,这样也能避免被美元制裁带来的影响。

布热津斯基这位大人物的洞察力在于,他把这些布局看作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美国得同时在欧亚的西部、东部和南边三块地方动手,把对手给拆散、搞分化。

跟1986年写的《竞赛方案》比起来,《大棋局》更强调预防性的平衡,偏向于在冷战后期的分化,而不是单纯靠消耗策略。可实际上,美国推动北约向东拓展,导致俄罗斯强烈反弹。

在冷战期间,美国利用在阿富汗的代理战争拖累苏联,而到现在,乌克兰战事中,美国累计军援已经达到1500亿美元。俄罗斯应对得挺敏捷的,预计到2025年,国防开支将占到GDP的6%,比2022年的4%有所上升;而且,俄军还加大了新型装备的投入,比如T-14坦克的部署量增加了20%。

这三种情况的互相配合,分别集中在不同方面:第一种强调经济一体化,第二种侧重技术领先,第三种注重资源保障。只要其中一部分得以落实,比如现在中俄伊之间的合作慢慢展开,就会逐渐削弱美国在相关地区的影响力。

布热津斯基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就看出了端倪,他预料到如果北约再往东扩,碰到俄罗斯的底线,就可能引发军事冲突。他建议西方不要把乌克兰加入北约,顺便推动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别让局势变得更紧张。

与米尔斯海默的看法不同,布热津斯基更偏向通过外交手段去调解局势,他认为大国竞争难免激烈,预料美国不会直接派兵,主要是靠制裁和施压来达成目标。如果西方选择直接介入的话,核战争的风险可能会大大增加。

这种预判是建立在乌克兰作为缓冲区的重要性之上的,比起1997年的看法,2014年的情况更具体一些,尤其是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的事件成为了先例,促使北约由防御转向了更具攻击性的策略。

俄罗斯采取混合战术应对,到了2022年冲突爆发时,军队规模从15万提升到30万,战术也随之变化,从传统进攻转向无人机群攻击,已有40%的乌克兰坦克被击毁。

这三种局势与俄乌战事紧密交织,冲突的脚步越发快了,俄罗斯、伊朗也逐渐靠拢,原本隐藏的美国霸主地位慢慢变成了眼前的现实。

第一种俄欧合作虽然遇到了一些阻碍,但到了2025年,欧洲对俄罗斯的制裁开始放松,德国重新启动了能源交流。跟2022年完全断绝比起来,进口量已经回升了十个百分点。

在贸易战的影响下,中日联合逐渐展开推进,日本开始依赖中国的供应链,预计到2025年对华出口会增加15%。此外,借助RCEP协定,关税水平由平均9%降低到5%。

第三个中俄伊联盟挺显眼的,到了2025年7月,三国又一起商讨伊核问题,强调要平等协商,推动早日恢复协议。中国的调解角色也在不断变化,从2015年参与伊核协议到2025年主持会谈,逐步由旁观者变成了掌控者。

布热津斯基曾预料,要是没有西方直接插手,俄罗斯可能会赢,但核武器的威胁还是存在。到了2025年,现在的局势也印证了这个说法,俄罗斯在推进扎波罗热地区的行动,而乌克兰也赢得了3套爱国者防空系统,原本防空能力在2022年还很弱,现在已经覆盖了几个重要城市。

美国借着支持乌克兰来拖垮俄罗斯,导致俄国的军费占GDP的比例从4%涨到6%,而中国则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缓冲,对俄投资从2022年的500亿美元增加到了2025年的800亿美元。

目前俄乌冲突还没停下来,俄罗斯仍在向西部发起攻势,乌克兰得到西方F-16战机的援助,不过战况损失挺严重。三方联盟关系更加紧密,7月还讨论了核问题,推动协议的恢复。美国霸权地位有所下滑,债务压力也越来越大,全球范围内去美元化的趋势变得更强烈,多极化局势加快推进。中国则坚持走和平道路,积极贡献全球安全倡议,致力于维护世界的稳定和安宁。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