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这小岛国在国际上挺喜欢摆出诚实相的架势,尤其是国防部长黄永宏这些年对中美关系从不遮掩。讲真啊,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摆在那儿,中美两个大款就在旁边,靠贸易过日子的国家谁敢不提防一点呢?要真闹到动刀动枪的地步,黄永宏说得明显:影响比俄乌那事儿还大,整个全球经济都得跟着遭殃,直接崩盘。
新加坡每年处理那么多集装箱,一旦全球贸易链出了问题,大家都得跟着受影响。不过他也提到一个重要前提:如果不搞核武器,中国想用常规军力打到美国本土,基本没戏啦。美国方面,五角大楼和一些智库反复研究,得出的结论差不多,就是说中国的军力现在主要还是集中在自己家门口,要去远征太平洋那边,难度真是大得很。
先给大家说说这个预测背后的脉络。新加坡防长黄永宏在2024年2月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就提出了这个看法,当时他说得挺直接的,世界承受不起三场大战,要是中美打起来,未来30年都不得好过。原因很简单,原因在于中美经济关系紧密得不得了,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也是美国的重要市场,供应链上的关系,互相牵扯,紧紧相连。
要是局势再激烈点,股市可能崩盘,物价一路飙升,失业率也会跟着上奏,这事儿全世界都逃不开责任。黄永宏说这些不是空话,他可是拿新加坡的实际情况当依据——新加坡虽小,但军队训练有素,国防预算占GDP比例也不低,一直在密切关注大国动向。到了2024年6月的香格里拉对话时,他又重提类似的看法,特别强调中美的竞争确实存在,但得把握好尺度,不让事态变得不可收拾,特别是避免直接武装冲突。
美国那边对这个看法挺有底气的。五角大楼的报告里说,中国人民解放军目前的战略主要是区域拒止、反介入,简单点说,就是在台湾海峡或南海附近布防,阻止外援势力插手。要是真的想越过太平洋直击加州或者夏威夷,那可是得拥有超强的远洋投送能力才行。中国海军舰艇的数量确实有增加,可要说到航母编队和后勤保障方面,跟美国那种全球性调度的水平还差点火候。
美国现在有11个航母战斗群,分布在太平洋的各个岛链上,比如关岛、冲绳啥的,层层把守。中国的导弹技术比较牛,射程能罩到西太平洋,但要精确打到美国本土,还得突破他们的反导系统和情报网络。兰德公司那些智库模拟了不少次,结论大概就是短期内中国还没法靠常规手段攻击美国本土,最多就是网络攻击或者用导弹骚扰一下,但那也不能算是真正打到本土。
中国官方的立场很清楚,就是不追求战争,但如果有人惹是生非,那就得付出代价。外交部反复强调,中方推行和平发展的道路,建设军队也是以防御为主。像台湾问题,中方视为核心利益,美方卖武器、派舰闯台海,中国就会搞军演作为回应,动作范围内,没有越线。南海方面,填岛建基地,主要是维护主权,美国也在自由航行巡逻,海警船跟着,但没有动手。整体来看,中国的军费涨得挺快,2024年国防预算超2万亿人民币,重点放在海军和空军现代化,比如辽宁舰、山东舰这些航母,主要用来守近海。专家分析认为,中国的战略不希望打远征战,反击主要,守家园才是目标。
从国际视野来看,这个预测其实不是空穴来风。桥水基金的雷·达里奥也提过类似的事,他提出了个“美丽去杠杆”的说法,讲中美在经济和科技上进行隐形斗争,但在军事方面却有个默契:不伤士兵,不烧本土,也不用核武器。这三条底线,让冲突变得相对可控。达里奥还在书里分析过,大国崛起难免有摩擦,美国自二战后掌握霸主地位,现如今遭遇中国挑战,比如贸易战,也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美国之所以对自己本土安全有底气,得看看它的地理优势。太平洋横跨几千公里,成为天然的屏障,咱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被跨越。再加上,每年挥霍掉超过8000亿美元的军费,搞出全球最强的海空军事力量,盟友比如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也帮着分担压力。像AUKUS协议嘛,澳大利亚投入核潜艇,就帮美军守住印太地区。中国的东风系列导弹,射程能覆盖关岛,但想打到美国本土得超出1万公里左右,而现有的洲际导弹主要是核武载体,搞常规打击,精度和弹量都吃紧。情报机构的报告显示,中国海军的远洋实力还在发展中,距离封锁夏威夷还是有点远。相反,美国可以把战线延伸到亚洲,利用盟友作为缓冲区,拉开作战距离,自己则更有安全感。
新加坡的态度挺务实的,一方面跟美国保持安全合作,算是五眼联盟的外围成员;另一方面又跟中国有着巨大贸易,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总理李显龙在退休前曾表示过,中美不可能完全脱钩,大家得学会共存。黄永宏的预测其实是在提醒,别让冲突变得更激烈。到2025年上半年,中美两边会多次会谈,讨论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合作事项,显示出在对抗中双方依然存在理性。联合国的报告还提到,贸易战让全球GDP“吃亏”了好几万亿美元,通货膨胀也很厉害,特别是穷国的日子更不好过。
中国经过军队改革后,火箭军实力大幅增强,主要目标还是在亚太地区保持威慑力。美国的情报评估显示,中国有几百枚中程导弹,针对本土的威胁其实不算太大。空军方面,歼-20隐形战斗机已经上百,但要执行远程任务,还得靠空中加油机配合。海军潜艇虽然不少,不过核潜艇的隐身性能还比不过美国的弗吉尼亚级潜艇。整体来看,中国的军事实力增长很快,估计到2030年,海军的吨位可能会超过美国,但在作战质量和实战经验上还略逊一筹。美国曾参加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而中国最近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还是在1979年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
经济方面的影响可不能马马虎虎。中美贸易战从2018年一直打到2025年,关税层层加码,协议签了又撕,搞得企业忙得不亦乐乎。2025年2月,美国对华商品加征10%的关税,三月又追加10%,到五月钢铁和铝的关税涨到50%。六月双方终于签了协议,关税降回到10%。这折腾得企业成本直线上升,苹果等公司不得不把生产线转移到越南、印度,但供应链其实没那么容易完全断裂。中国的出口也逐渐转向一带一路国家,内需带动消费,GDP稳稳保持在5%以上。相比之下,美国通胀压力巨大,美联储一直在加息,股市也起伏不定。
像菲律宾、越南这些小国,事情也在南海里搅和,跟美国搞演习。中国则用军事演习来回应,不过都挺克制,没有降到剑拔弩张的地步。台湾选举一结束,美方就卖武器,咱们也对绕岛巡航,但没有选择封锁。专家们说,这个边界线,谁都不敢轻易碰,因为背后可是核威胁在那儿呢。达里奥的规则挺准的,大国之间的较量就像下象棋,走到最后还不看谁先掀桌子。
展望未来,中美之间的角逐会打造出新的格局。虽然有人说美国在走下坡路,但其实它的军事实力还是占优势的。中国的崛起态势稳健,不过并不打算搞霸权。新加坡预测提醒大家,打仗可不是什么赢家,特别是在远离自己领土的情况下,美方只能把成本转嫁给盟友,而中国则在自己家门口应战。全球局势都得有所准备,但也别太慌张,合作的空间其实很大,比如巴黎协定里,中美联手那样的合作。到2025年7月,中美财长会谈会聚焦债务上限的问题,得保证不出现违约,否则影响就大了。
总结一下,新加坡看得很清楚,中美实力的差距。美国本土的安全感还是挺强的,而中国也不打算远征挑事。实际上,双方的摩擦还会继续,但底线都还得守住。大家都只想过上好日子,没有谁会傻到自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