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诸葛亮未能统一三国?毛泽东的点评一针见血:他存在三项重大错误

公元234年秋,五丈原上秋风萧瑟。一代智者诸葛亮在军帐中缓缓闭上了双眼,手中还紧握着那把羽扇。此时的他,距离26岁初出茅庐已经过去了整整27年。

27年间,他五次北伐,六出祁山,用尽了毕生心血,却始终未能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愿。蜀军在他的遗体面前默默流泪,而远在洛阳的司马懿听闻消息后,竟也忍不住叹息:"天下奇才,终于走了。"

这个结局,让后世无数人困惑不解。论智谋,诸葛亮堪称千古第一人;论忠诚,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天动地;论治国,他让原本弱小的蜀国在乱世中屹立不倒。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位旷世奇才最终功败垂成?

一千多年后,在遥远的中华大地上,一位同样改天换地的伟人给出了答案。这位伟人就是毛泽东。作为中国革命的领袖,毛主席以其独到的军事眼光和战略思维,深入剖析了诸葛亮失败的根本原因。

1948年的一个夜晚,西柏坡的窑洞里灯火通明。毛主席正在和身边的警卫员谈论历史。当话题转到诸葛亮时,毛主席沉思良久,缓缓说道:"诸葛亮这个人,聪明是够聪明的,但在军事上犯了三个致命错误。这三个错误,注定了他不可能统一天下。"

警卫员好奇地问:"主席,您说的是哪三个错误?"

毛主席点燃一支烟,目光深邃地望向窗外:"第一,用人不当;第二,不懂得关键时刻要亲临前线;第三,战略上的根本性失误。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最终导致了蜀汉的衰亡。"

这番话,揭开了一个困扰史学界千年的谜题。一个军事天才对另一个军事天才的深度解读,即将为我们展现诸葛亮失败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真相。

隆中对策

公元207年深秋,南阳郡隆中的茅屋里,26岁的诸葛亮正在为一位不速之客斟茶。这位客人就是当时还在四处奔波寻找明主的刘备。谁能想到,这次普通的茶叙,竟会改写整个中华历史的走向。

"先生以为,当今天下大势如何?"刘备恭敬地问道。

诸葛亮放下茶杯,目光炯炯地看着刘备:"将军欲成霸业,当效法高祖故事。曹操不可卒除,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当跨有荆、益二州,外结孙权,内修政治。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在这个看似完美的战略构想中,诸葛亮为刘备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联合孙吴,对抗曹魏,最终形成南北夹击的钳形攻势,一举统一天下。

刘备听得心潮澎湃,当即决定请诸葛亮出山。从此,这位年轻的智者开启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奇一生。

《隆中对》的战略构想确实堪称高明。它不仅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更为刘备集团指明了发展方向。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果然按照这个战略逐步实施:先取荆州,再夺益州,建立蜀汉政权,与曹魏、孙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然而,一千多年后,当毛主席重新审视这个战略时,却发现了其中隐藏的致命缺陷。"诸葛亮的失败,其实从《隆中对》就开始了,"毛主席曾这样评价,"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这从根本上就违背了兵法的基本原则。"

毛主席的这个判断,并非事后诸葛亮。作为一位久经沙场的军事家,他深知兵力分散的可怕后果。荆州与益州相距千里,交通不便,信息传递困难。一旦一方受到攻击,另一方很难及时支援。更严重的是,这种分兵策略会让本来就处于劣势的蜀汉更加兵力不足。

当年刘邦能够成功,是因为他面对的是四分五裂的群雄,可以各个击破。而诸葛亮面对的却是统一强大的曹魏政权。在这种情况下,分散兵力无异于自寻死路。

但在当时,26岁的诸葛亮意气风发,满怀着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看似完美的战略构想,竟然埋下了蜀汉衰亡的祸根。

关羽之败

公元219年,荆州。关云长正在前线与曹仁激战,连连告捷,威震华夏。然而,就在他春风得意之时,身后的荆州城内却暗流涌动。

孙权派遣的使者诸葛瑾怯生生地走进关羽的府邸。作为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此行的目的很简单:为孙权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以结两家之好,共同对抗曹操。

"云长将军,"诸葛瑾小心翼翼地说道,"我家主公仰慕将军,特遣在下前来,希望能结为姻亲,共图大业。"

关羽听了这话,顿时勃然大怒,那张红脸更是涨得通红:"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

诸葛瑾吓得面如土色,抱头鼠窜而去。孙权得知此事后,心中的怒火再也按捺不住。他立即决定:趁关羽在前线作战之际,偷袭荆州!

当关羽得知荆州失守的消息时,整个人都愣住了。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时的傲慢竟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更让他绝望的是,随着荆州的丢失,他已经成了孤军,进退维谷。

公元220年,关羽父子在麦城被孙权军队捕杀。这位曾经"过五关斩六将"的英雄,最终死在了自己的傲慢之下。

消息传到成都,刘备悲愤交加。为了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他不顾诸葛亮的劝阻,执意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结果在夷陵一战中惨败,七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刘备本人也因此一病不起,于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

多年后,当毛主席谈起这段历史时,不禁叹息:"关羽这个人,虽然斩华雄,诛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威震华夏,但就是太骄傲了。诸葛亮让他守荆州,这本身就是个错误。"

毛主席的这个判断,可谓一针见血。关羽的性格缺陷早就暴露无遗。当刘备册封五虎大将时,关羽就曾说过:"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这种骄傲自大的性格,注定了关羽无法很好地执行"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他从骨子里就看不起东吴,认为与他们结盟是屈辱的。这种心态,使得他在处理与东吴关系时屡屡出错。

"诸葛亮用人是讲手段的,但对关羽就非常迁就甚至不讲原则,助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故后来铸成大错。"邓小平后来也有过类似的评价。

荆州的丢失,不仅让蜀汉失去了重要的战略基地,更重要的是彻底破坏了《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从此,蜀汉再也无法形成对曹魏的钳形攻势,只能困守西南一隅,苦苦支撑。

马谡失街亭

公元228年春,汉中。诸葛亮站在帅帐前,凝望着北方的群山。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蜀汉终于恢复了一些元气。现在,是时候开始他的第一次北伐了。

"报!"一名斥候飞马而至,"启禀丞相,魏军主力已调往东线,关中兵力空虚!"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兴奋。这正是他等待已久的机会。由于曹丕刚刚去世,魏国内部不稳,边关多年无战事,正是蜀军北进的最佳时机。

果然,蜀军一出动,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陇右五郡中的三个郡竟然主动投降,曹魏朝野为之震动。诸葛亮心中大喜,似乎看到了统一天下的希望。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魏国名将张郃率军出击,直取街亭。街亭是蜀军的咽喉要地,一旦失守,整个战局将彻底逆转。

"丞相,末将愿意前往街亭!"帐下一名年轻将领挺身而出,正是诸葛亮的得意门生马谡。

诸葛亮犹豫了。他知道马谡熟读兵书,聪明过人,一直将他当作接班人培养。但是,街亭关系重大,能否交给这个缺乏实战经验的年轻人?

"丞相,马参军熟知兵法,此战必胜无疑!"马谡信心满满地说道。

诸葛亮最终点了点头。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特意派遣经验丰富的王平作为马谡的副将,并且反复叮嘱作战要领:"街亭乃我军咽喉,你到了那里,只可在山下安营扎寨,不可上山。如果张郃围山,断我粮道,我军必败无疑。"

马谡连连点头:"末将明白,定不负丞相重托!"

然而,当马谡到达街亭后,看到那座高耸的山峰,心中顿时涌起一阵豪情。"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凭高视下,势如破竹'。我若据山而守,岂不是占尽地利?"

王平苦苦劝谏:"马参军,丞相千叮万嘱,不可上山啊!"

马谡却固执己见:"你懂什么兵法?我自幼熟读兵书,岂会不知用兵之道?"

就这样,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命令,将军队拉上了山顶。张郃一到,立即看出了问题所在。他冷笑着对副将说:"这马谡真是书呆子一个,竟然犯了兵家大忌。传令下去,围山断水!"

果然,没过几天,山上蜀军就因为断水而军心涣散。张郃趁机发起总攻,马谡军队一触即溃。更可耻的是,马谡竟然抛下士兵,独自逃跑了。

消息传到诸葛亮耳中,他如遭雷击。第一次北伐的大好形势,就这样毁于一旦。他只能下令全军撤退,并且挥泪斩了马谡。

事后,毛主席评价这次失败时说:"马谡这个人,就是纸上谈兵。诸葛亮明知道他这个毛病,还要用他守街亭,这是诸葛亮的第二个大错误。"

更重要的是,毛主席指出了诸葛亮在这次失败中的另一个问题:作为主帅,他应该亲临前线指挥。"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毛主席在史书上做了这样的批注,"这说明诸葛亮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帷幄之失

街亭失守的消息传来时,诸葛亮正在后方的营帐中研究地图。当斥候跪在地上战战兢兢地汇报战况时,诸葛亮手中的羽扇"啪"的一声掉在了地上。

这一刻,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不是用马谡的错误,而是自己没有亲临前线的错误。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一直是诸葛亮引以为豪的指挥风格。他习惯于在后方统筹全局,通过密如蛛网的情报系统和严密的作战计划来控制战局。这种方法在以往的战争中屡试不爽,但这一次却失败了。

毛主席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作为一位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军事家,他深知在关键时刻主帅必须亲临前线的重要性。"诸葛亮这个人,平时运筹帷幄还可以,但到了关键时刻,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这个判断并非毫无根据。街亭之战的失败,关键就在于诸葛亮没有及时掌握前线的变化。当马谡违背命令上山据守时,如果诸葛亮在前线,完全可以立即纠正这个错误。但是,远在后方的诸葛亮对此一无所知,直到败局已定才得到消息。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明知道马谡缺乏实战经验,容易犯错,在这种情况下,他更应该亲自到前线督战。毕竟,马谡虽然熟读兵书,但"坐论则是,起行则非;读书虽多,致用则误"。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书本上的知识往往不够用。

清初文学评论家毛宗岗曾经这样评价马谡的失败:"马谡之所以败者,因熟记兵法之成语于胸中,不过曰'置之死地而后生'耳,不过曰'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耳。孰知坐论则是,起行则非;读书虽多,致用则误。"

这个评价虽然尖锐,但很中肯。马谡的失败,固然有他个人的问题,但诸葛亮作为主帅,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既然选择了用马谡,就应该确保能够对他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毛主席曾经说过:"善用人者不以言,善用兵者不在书。"这句话道出了用兵的真谛。真正的军事家,不能仅仅依靠理论和计划,更要在实践中灵活应变。

街亭失守后,诸葛亮痛定思痛,深刻反思了自己的失误。从第二次北伐开始,他每次出征都亲临前线,再也不敢掉以轻心。正如毛主席所批注的:"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

这个改变说明诸葛亮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但是,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已经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那些本来投降蜀汉的陇右三郡,在诸葛亮退兵后立即遭到了曹魏的血腥镇压。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响应蜀汉"兴复汉室"的号召了。

这就像是一次"打草惊蛇"的行动。诸葛亮本来有机会一举成功,但因为自己的失误,不仅功败垂成,还让敌人有了充分的准备。此后的四次北伐,都再也无法取得第一次那样的良好开端。

三分兵力之祸

公元234年秋,五丈原上的诸葛亮已经病入膏肓。这是他的第五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望着远方的渭水和长安,他心中满怀不甘。

27年来,他竭尽全力,却始终无法完成统一大业。这到底是为什么?是天意如此,还是自己确实有什么根本性的错误?

如果诸葛亮能够听到一千多年后毛主席的评价,或许他会恍然大悟。毛主席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这个"三分兵力"的判断,堪称对蜀汉失败原因的最深刻分析。所谓"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镇守荆州、刘备进攻东吴(夷陵之战)以及诸葛亮北伐中原。这三次军事行动并非同时进行,而是环环相扣,前两次都以惨败告终,极大地消耗了蜀汉的国力。

首先是关羽镇守荆州。按照《隆中对》的构想,荆州是钳形攻势的重要一翼。但是,荆州与益州相距千里,交通不便,很难相互支援。更严重的是,守荆州需要大量兵力,这就分散了蜀汉本来就不多的军事力量。

当孙权偷袭荆州时,关羽孤军奋战,得不到来自益州的有效支援,最终败亡。荆州的丢失,不仅让蜀汉失去了重要的战略基地,更破坏了整个《隆中对》的战略构想。

接着是刘备的夷陵之战。为了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刘备倾全国之力,率领七十万大军进攻东吴。这一次,蜀汉又是单独作战,没有盟友的支持。结果在陆逊的火攻下惨败,几乎全军覆没。

夷陵之战的失败,让蜀汉元气大伤。不仅损失了大量兵力,连刘备本人也因此一病不起。更重要的是,这次失败彻底破坏了蜀汉与东吴的关系,使得诸葛亮的北伐失去了重要的战略配合。

最后是诸葛亮的北伐。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蜀汉才稍微恢复了一些元气。但此时,诸葛亮手中的军事资源已经所剩无几。第一次北伐时,他只能调动十万兵力,而且还要分出相当一部分守卫后方。

更严重的是,经过前面的两次"分兵",蜀汉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战略时机。曹魏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力日益强盛,而且对蜀汉的威胁有了充分的准备。诸葛亮预期的"天下有变"的条件并没有出现,反而是魏国越来越强大。

毛主席的"三分兵力"论,揭示了蜀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国力本来就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还要分散使用有限的军事资源,这违背了"集中优势兵力"的基本军事原则。

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面对的是四分五裂的群雄,可以利用矛盾,各个击破,还能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而诸葛亮面对的却是统一强大的曹魏政权,在这种情况下,分散兵力无异于自寻死路。

"如果诸葛亮能够集中全力,专心经营益州,等待时机,或许还有成功的可能,"毛主席曾经这样分析,"但他偏偏要分兵作战,这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这个分析深深震撼了后世的军事家们。它不仅解释了蜀汉失败的原因,更为后来的军事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伟人论英雄

1957年冬,莫斯科。在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毛主席发表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观点:"单独的一个诸葛亮总是不完全的,总是有缺陷的。"

这句话,体现了毛主席对诸葛亮认识的深化和成熟。从青年时期的崇拜,到中年时期的批判,再到晚年的全面评价,毛主席对诸葛亮的看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少年时期的毛主席,对诸葛亮可谓崇拜至极。那时候,他完全相信《三国演义》中的故事都是真实的,认为诸葛亮就是神机妙算的化身。当历史老师告诉他《三国演义》只是小说,不是史书时,年轻的毛泽东甚至和老师发生了争执。

"我当时真的以为诸葛亮能够呼风唤雨,"多年后毛主席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不禁哈哈大笑,"后来才知道,鲁迅先生说得对:'状诸葛之多智而似妖'。"

青年时期,毛主席对诸葛亮的评价发生了变化。他开始从政治家的角度来审视诸葛亮,将其视为"办事之人",并与曹操、孙权并列为能够"雄时"的英雄人物。这个时期的毛主席,更多地关注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和治国理政的能力。

然而,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特别是在领导人民军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之后,毛主席对诸葛亮又有了新的认识。他开始从军事家的角度来分析诸葛亮的得失,这就有了我们前面提到的"三大军事失误"的论断。

"诸葛亮这个人,政治上是清醒的,治国也有一套,但军事上确实有问题,"毛主席曾经这样总结,"他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懂得集中兵力的重要性。"

但是,毛主席对诸葛亮的批评,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相反,他对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其他方面的才能一直保持着敬佩之情。

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毛主席对诸葛亮赞赏有加。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给了毛主席很大的启发。1953年,在大西南剿匪过程中,毛主席下令释放了布依族女匪首程莲珍,并说:"人家诸葛亮擒孟获,就敢七擒七纵,我们擒了个程莲珍,为什么就不敢来个八擒八纵?"

这个决定体现了毛主席对诸葛亮民族政策的继承和发展。在毛主席看来,对待少数民族问题,武力只是手段,最终还是要靠政治感化和民族团结。

在人格修养方面,毛主席对诸葛亮更是推崇备至。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毛主席经常引用的名言。1944年,毛主席为《解放日报》纪念邹韬奋的特刊题词时,就引用了这句话。

"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毛主席曾经这样说。在他看来,诸葛亮的忠诚和献身精神,是值得所有共产党人学习的。

毛主席还说:"共产党就是以诸葛孔明的办法办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笃政,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这句话,将诸葛亮的治政理念与共产党的工作作风联系起来,体现了毛主席对诸葛亮政治智慧的认同。

千秋功过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1976年9月9日,毛主席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这位改天换地的伟人,在临终前还在思考着国家的未来。如果说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么毛主席又何尝不是如此?

两位相隔千年的伟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在乱世中起家,都有着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都为了理想而奋斗终生。但是,他们的结局却截然不同:毛主席成功了,诸葛亮失败了。

这其中的差异,恰恰证明了毛主席对诸葛亮分析的深刻性。毛主席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避免了诸葛亮犯过的那些错误。

在用人方面,毛主席表现出了高超的艺术。他既能够发现和培养人才,又能够在关键时刻作出果断的决定。无论是重用彭德怀、林彪这样的军事将领,还是提拔邓小平、周恩来这样的政治人才,毛主席都体现出了卓越的用人智慧。更重要的是,当发现某个人不适合某个职位时,毛主席总能及时调整,绝不会因为个人感情而影响大局。

在军事指挥方面,毛主席更是深谙亲临前线的重要性。从井冈山时期开始,他就经常深入第一线,了解实际情况。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他更是亲自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确保了战略决策的正确执行。

在战略规划方面,毛主席始终坚持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无论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还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他从来不会像诸葛亮那样分散兵力,而是总能在关键时刻、关键地点集中最大的力量。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诸葛亮一无是处。相反,诸葛亮在很多方面都是毛主席学习的榜样。诸葛亮的忠诚、诸葛亮的勤政、诸葛亮的廉洁,这些品质都深深影响了毛主席。

"我们共产党人,就要像诸葛亮那样,'言忠信,行笃政,开诚心,布公道',"毛主席曾经这样教育党员干部。在他看来,诸葛亮虽然在军事上有失误,但在品格修养上却是无可挑剔的。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面对的历史条件和毛主席完全不同。诸葛亮生活在一个分裂的时代,各种政治力量错综复杂,他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而毛主席面对的虽然也是一个分裂的中国,但他有着先进的理论指导,有着广大人民的支持,有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援助。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能苛求诸葛亮。毕竟,在那个时代能够做到诸葛亮这样,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他的失败,更多的是历史的必然,而不是个人的过错。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时,毛主席对诸葛亮的分析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在企业管理中,还是在其他组织活动中,"集中优势资源"、"关键时刻亲临现场"、"用人要扬长避短"等原则,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毛主席通过分析诸葛亮的得失,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财富。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历史的复杂性,也更好地把握了成功的规律。

诸葛亮虽然失败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担当,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的品质。

而毛主席对诸葛亮的深刻分析,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宝贵的财富:如何在学习先贤的同时,避免重复他们的错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创新的局面。

千秋功过,任人评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是诸葛亮还是毛主席,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或作出更改!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