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去河南旅游,在郑州街头吃烩面时,老板边甩着面片边叹气:“咱这儿挨着开封那么近,办个事还得跨市跑手续,要是能合成一家多痛快!”这话在我脑子里转了好几天。后来查资料才明白,河南这18个地级市确实像一盒散落的积木——鹤壁、济源这些“小块头”城市,人口刚过百万,GDP常年在全省垫底打转。有研究区域经济的朋友跟我说,这种“碎片化”格局让产业跟下跳棋似的到处落子,压根形不成合力。
我二舅在平顶山煤矿干了大半辈子,去年矿上资源见底关了门,他只能跑到许昌打零工。“要是咱平顶山、许昌、漯河能抱团发展,我何苦五十多岁还背井离乡?”这话听着心酸。想想也是,三个市拼起来能有8000亿GDP、1100万人口,规模顶上某些省会了。高铁半小时生活圈早把三地拧成了麻花,行政壁垒却硬生生把豫中平原切成三明治。
有网友脑洞大开说郑州该跟焦作合并,但我去过黄河边就知道这想法多天真。站在花园口眺望,浑浊的河水像条翻滚的巨蟒,和武汉长江那种温顺劲儿完全不同。两岸连座像样的大桥都没有,更别说跨河发展新城了。倒是开封方向,郑开大道早把两座城串成了糖葫芦。1954年省会从开封搬到郑州那会儿,谁想到六十多年后这哥俩又要“复婚”?合并后叫汴京市挺有味道,1752万人口顶着“国家中心城市”名号,说不定真能在全球城市榜上露露脸。
最戏剧性的要数安阳鹤壁这对冤家。坐高铁路过时我亲眼见识过:鹤壁像把刀子似的插在安阳胸口,愣是把安阳拆成东西两瓣。朋友在安钢工作,每次往下属厂区送货都得绕道河北,他调侃说“给鹤壁交的过路费都够买套房了”。要是真把濮阳也算进来,这千万人口的“新安阳”绝对能让隔壁邯郸紧张得冒汗——邯钢和安钢的市场争夺战怕是要升级成“钢铁侠大战”了。
焦作和济源合并听着最顺理成章。在云台山脚喝茶时,当地老人跟我说:“济源话跟咱焦作一个调调,八十年代前本就是一家。”如今济源虽然顶着省直管市的名头,可巴掌大的地盘连个高校都撑不住,年轻人考出去就不愿回来。要是合并成功,云台山、王屋山两大景区联动,光旅游收入就能翻番。
至于洛阳和三门峡,简直是天作之合。在龙门石窟听导游讲解时,她指着西边说:“三门峡那些青铜器宝贝,放咱洛阳博物馆才够档次!”作为当过十三个朝代首都的老牌贵族,洛阳现在被郑州压着总憋着口气。去年参加牡丹花会,当地干部酒后吐真言:“没有出海口就罢了,连三门峡的苹果产业都借不上力!”要是真合并成“大洛阳”,文旅资源从龙门石窟铺到函谷关,苹果产业链从种植直通跨境电商,这副省会才算名副其实。
当然这些设想听着美好,实际操作比登天还难。像我老家县城申请改区,材料递了八年还在省里打转。撤县设市都这么折腾,更别说地级市合并这种大手术——公务员编制怎么砍?社保体系怎么并?债务窟窿怎么填?郑州开封虽然搞了二十年“同城化”,至今连医保卡都不能通用。
但话说回来,眼下这种状况总不是办法。豫北有煤城在转型路上挣扎,豫南农业市守着粮仓喊穷,郑州再拼命也带不动十七个小兄弟。或许正如那个烩面老板说的:“过日子不能总守旧灶台,该并的火塘就得并,烧旺了大家暖和。”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最后突然想起个趣事:那次在洛阳喝汤,同桌的老先生听说“合并”设想后猛拍大腿:“早该这么干!宋朝那会儿咱河南就归汴京管!”您说这算不算历史的轮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