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的历史沿革

太平路23号院的老张最近有点烦。

这位在后勤学院教了三十年的老教员,正对着办公室里堆积如山的教案发愁。

这些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有些还是当年洪学智将军亲自审阅过的。

现在上面来了通知,学院又要调整编制,这些教案很可能要被当成废纸处理。

"这他娘的叫什么事儿?"老张狠狠拍了下桌子,"刚教会学员新式油料配比,教材就要跟着番号一起进碎纸机了!"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从1952年建院开始,这所培养出四百多位将军的后勤学院就像个没娘的孩子,被人来回折腾。公章换了五回,连院里的游泳池都拆了建、建了拆,来回整了三遍。最离谱的是1992年那次,六月份刚宣布撤编,教员们转业的转业、调离的调离,结果八月份又突然通知复建。物资系主任的转业报告都批下来了,硬是被一个电话叫回来继续上课。

"咱们这是在搞改革还是在翻烙饼呢?"教研室里的年轻教员小王忍不住抱怨。他刚来两年,已经经历了两次专业调整。昨天还在教野战油料保障,今天就被通知改教联合后勤指挥。系里的老李倒是见怪不怪了,这位被同事们称为"活化石"的老教员,教案摞起来比人还高。"习惯就好,"老李苦笑着摇头,"我教了三十年,光校名就改了四回,门牌换了五块。"

相比之下,大洋彼岸的美军后勤大学就安稳多了。人家182年没挪过窝,连教学楼都没换过。俄罗斯总参军事学院更绝,沙皇时期建的校舍到现在还在用。咱们这儿倒好,七年就来次大手术,教研室从二十个砍到八个,战勤指挥系和军交运输系硬生生合并成一个。合并那天会议室里火药味十足,两拨教员为谁主导课程安排差点打起来。

院里的游泳池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第一任院长说当兵的要有强健体魄,建!没过几年新领导觉得浪费资源,拆!后来又说要培养学员综合素质,再建!最近一次军改,说是要节约经费,又给填平了。来回折腾的钱都够盖个新教学楼了,可教学设备却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古董。

档案室的老刘最清楚这些弯弯绕绕。他保管的学院历史资料显示,每次大裁军后勤学院都是第一个挨刀的。1985年百万大裁军并进国防大学,级别从大军区直降两级;2017年军改干脆变成副军级的联合勤务学院。老刘指着墙上的历任院长照片说:"看看这些老首长,哪个不是战功赫赫?现在可好,连个正军级的架子都保不住了。"

最让教员们头疼的是每次调整后的混乱期。教材要重编,课程要重组,连毕业证上的公章都得重新刻。有个毕业十年的学员回母校看望老师,愣是在大门口转了三圈没敢进——门牌又换了。系里的张教授苦笑着说:"现在我上课第一件事不是讲专业课,而是先给学员解释咱们学院的历史沿革,不然他们连自己到底是从哪个学校毕业的都搞不清楚。"

会议室墙上挂着的将帅题词已经有些褪色,那是粟裕大将当年亲笔题写的"后勤是胜利的保障"。如今这几个字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刺眼。老张每次路过都要驻足看一会儿,心里直嘀咕:连培养将军的摇篮都稳不住,还谈什么保障胜利?改革不是不行,可总得给军事教育留点传承的种子吧?

仓库改校舍容易,可专业师资队伍散了再聚就难了。当年被迫返聘的老教授们现在都到了退休年龄,年轻教员又接不上茬。系里开会时,头发花白的老教员和刚毕业的博士生坐在一起,活像祖孙三代同堂。有个转业去地方大学的老同事回来看望大家,半开玩笑地说:"你们这儿比我孙子的小学换校长还勤快。"

档案室角落里堆着几十箱待销毁的旧教材,有些还是油印的。老刘偷偷留了几本做纪念,其中一本封面上赫然印着"1987年版"。"这些可都是宝贝啊,"老刘摸着发黄的纸页说,"美军后勤院校的教案能传承上百年,咱们这儿能撑过五年的都算长寿。"

太平路23号院的夜灯还亮着。老张伏在桌前,正一笔一划地抄写那些即将被销毁的教案。窗外传来施工队的嘈杂声,听说又要改建什么训练场地了。老张抬头看了眼墙上"明天会更好"的标语,突然觉得有点讽刺。他合上笔记本,轻轻叹了口气:"这明天到底啥时候才能来啊?"

这篇文章只是供着看的,没什么实际用处,也不是啥建议或者指导哈。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把它删掉。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