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延安煤油灯穿越数字时空:老物件如何照亮新时代心灵

红色文物的温度:当煤油灯照亮新时代

延安窑洞里那盏熏黑的煤油灯,照过毛泽东写《论持久战》的夜晚;西柏坡的搪瓷缸装过指挥三大战役时的粗茶;淮海战役的独轮小车辙印里,至今留着老百姓支前的温度。这些看似粗糙的老物件,偏偏比教科书更有说服力——它们不说话,却让人一眼看透什么叫“血肉相连”。

保护这些文物,早不是往玻璃柜里一锁了事。甘肃会宁的土窑洞每年要对付西北的风沙雨水,文物保护员老张的绝招是用传统麦草泥补裂缝,“和八十年前老乡糊墙的法子一模一样”。上海一大会址的《共产党宣言》首译本,用上了防紫外线的纳米薄膜,既不影响观众看清陈望道翻译时沾了墨汁的“真理的味道”,又能再扛百年氧化。技术这东西,用对了地方就是给历史续命。

但光供着也不行。江西瑞金的“红井”旁边总有小孩举着木桶打水玩,家长趁机念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老话;遵义会议纪念馆里,全息投影让参观者突然“撞见”1935年争论不休的与会者,有个初中生当场嘀咕:“原来他们吵架也拍桌子。”最绝的是山东沂蒙的红色研学,城里孩子跟着九旬老兵学编支前用的草鞋,三小时才搓出个歪歪扭扭的鞋底,比什么爱国主义教育PPT都管用。

有人担心商业化会毁了红色文物的严肃性。其实关键看怎么玩。陕西照金的民宿老板把土炕改造成“抗战主题房”,墙上挂着仿制的边区地图,结果游客反而主动问起“马栏革命根据地”的细节。河北西柏坡的农家乐用粗瓷碗盛小米饭,服务员顺口就能讲段周恩来用这个碗招待民主人士的轶事。这些小心思,比那些硬塞给游客的“红色剧本杀”高明多了。

数字时代给了老文物新活法。00后可能懒得看长征展,但愿意在手机上收集“数字版红军借条”,顺便搞明白为什么老乡冒着杀头风险保管这些纸条。短视频平台有个账号专门拍锈迹斑斑的抗战刺刀,镜头一转却是现代工人用同款钢材造高铁车轮,弹幕齐刷刷飘过“钢骨铮铮”。

那盏延安煤油灯现在被3D扫描成电子文物,游客扫码就能看它如何从窑洞亮到天安门。灯光微弱,照过的路却越来越宽。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