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大唐
编辑|剑客XY
小刘可是无人机专业的骨干人物,技术水平那个牛,单位里声名不错哩。
名声在外,可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真的实至名归。除了吃饭、睡觉,还有其他值班值勤的时间,他几乎都在专心研究无人机,专注得一点动摇都没有。
在单位里,他已经没有什么对手了,可心里头还觉得不够,依旧在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
于是,小刘趁着休假,自己掏钱跑到外地的机构报名,参加了无人机技术的提升和升级课程,还顺利拿到了资格证书。
归队后,他无意间得知,这笔钱可以报销。因为,根据规定:
只要经批准,军队人员在岗位上参加与工作紧密相关的继续教育、国家职业资格认定培训以及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的学历学位、资格证书或者技能鉴定证书,就能按照不少于学费或培训费50%的比例获得补助。
也就是说,小刘报名参加无人机技能培训的那笔费子,起码能报个50%的补助呗。
他满心忐忑地把报账流程走完一圈,结果让他吃了一惊,居然是全部报销呢。
这其实并不违背规矩,不一定要低于50%的标准,可能是80%,也可能是90%,甚至就是全额报销。
这就是说呀,要是参加了地方机关的技能培训,可没通过考核,拿不到资格证或者技能鉴定证的话,那费用只能是得自己掏了。
这样一来,是逼自己一把,既然咱们报了名,就得拼命努力,学到家为止。
要不然,这学费就得靠自己扛着,没人帮忙垫着。
说到底,报学费这事儿,早就不只局限在技能培训上了,已经变得越来越普及了。
如学历提升的重要性,毋庸多言,军人比较关注。据报道,军士参加学历提升培训,学费虽不能报销,但设立了专项补贴。补贴标准为:
想升到本科学历的话,补贴是1700元,升成专科学历的话,补贴则是1300元。
这和外军的学历补贴本质上是差不多的,都是为了吸引高学历的优秀人才投身国防事业,或者鼓励现役军人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
虽然补贴的钱少了一点,不过总算是有了嘛。伴随着强军建设的不断推进,估计还会经历一个由少变多、由弱变强的逐步提升过程。
有网友做了个统计,外军士兵的津贴补助居然多达16种。而改革之后,我军的津贴补贴也涨到了20多种,真是挺吓人的。
其中,广为人知的有:
在穿着、进餐、居住、出行这些方面,主要包括:衣物、饭菜、晚饭、搬迁、租房、物业补助,探亲途中的交通、换乘住宿、路上伙食补贴,以及通信费用等等。
关于休息和就医方面,主要涵盖未休假补贴、军人及未成年子女的免费医疗、军属享受的优惠医疗政策、防暑降温费用,在不孕不育常规治疗以及辅助生殖技术诊断中,免除了门诊和住院的检查费、检验费、药品费用、耗材费用、手术费用。此外,对于听觉减退的军人,提供助听器的补助;近视的军人每三年可以享受一次配镜的补助。
在父母、配偶和子女的关爱和福利方面,包含父母的赡养补贴、配偶的荣誉补助、两地分居生活补助、随军未就业期间的补助、子女的育幼和教育津贴,以及独生子女的补助金。
除了这些,还包括各种专业、岗位,和地区的补助,啰嗦几句也没必要。
对于个人来说,有的补贴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可能感觉不太明显,但对于国家而言,点点滴滴加起来,可真是积少成多,集沙成塔呢,每一笔都算挺大的一笔开销。
在津贴补贴的安排方面,“四梁八柱”基本上已经搭建好了。不过,实际操作中还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得引起注意,采取措施把这些毛病给克服掉。
一是补贴的尺度偏小啦,老实说,我军的津贴补贴总数虽然不少,但这补贴的标准确实偏低呀。
拿独生子女补助举例子嘛,每个月才5元,一直到孩子满18岁,这就是最基本的津贴补助标准。现在这5块钱,基本上也帮不上啥大忙,根本解决不了啥实际难题,更多算是个象征罢了,基本就算聊胜于无了。
近年来,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放宽生育限制的措施,全面放开了二孩、三孩政策。根据2023年9月公布的《军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军人可以生育三个孩子,还能享受到育儿假、教育补贴等各种福利待遇,这下子,军人家庭的生育权益又提高啦。
和那5元钱的独生子女补助一比,简直就像天壤之别,这么点补贴真是让人觉得挺尴尬的。
有人评论说,这份关心和关爱,大家肯定感受到心意,肯定会收下;不过,要真的只有5元的话,倒也没必要勉强接受!
有的网友反映,在他们单位里去地方机构参加技能培训都成了难题,主要原因大概是得提前请示批准,还得和自己专业或者岗位相关,没经费也排不上队,或者不知道怎么向上级请示,通知也不明确,搞得挺烦恼的。
这下子,有点期盼政策能更清楚明白点儿,少让一些非客观因素影响到官兵的权益,也别让他们受太多干扰;另一方面,像近年来兴起的执医、法考、心理咨询师、消防员、机动车驾驶员这些培训项目,能不能放宽点儿,让更多努力拼搏、渴望成长的官兵也能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和好处。
虽然跟本职工作关系不算特别紧密,但只要有想法追求提升和进步,难道不应该去倡导鼓励吗?
三是等级划分不够明确。比如说,小刘参加无人机技能培训的时候,存在从入门到高级的各种等级划分,没有特别清楚的界线。
如果能把补助标准从“不低于学费或培训费的50%”变成按照不同等级设定具体的、逐级递进的报销比例,那样一方面操作起来不会那么繁琐,也能更有效地起到激励的作用。
没得完美的政策,咱们只有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优化,这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一是适当提高标准。津贴补贴标准偏低,是军人工资福利待遇制度的痛点。建议从三个维度加以考虑和改进:
要跟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紧密结合,比如说通胀水平,也就是货币贬值的幅度;
再者,采取两年为一个周期的定期提升,走“轻快奔跑”的节奏,目的就是想摆脱那种“几年如一日”、老古董一样一动不动的状态。
没错,官兵们的努力和期待紧紧相连,付出得越多,心里的希望也越强烈,一旦失望来袭,可就会打击到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啦。
第二条,得搞个“最后一公里”的突破,打破束缚,搞清楚具体标准和步骤,比如说限制条件:必须提前报批,报批流程是啥,怎么操作;经费不够咋整;不太明白怎么解决,确保每个人都清楚知道。这才算是真正落实到位。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好政策真正运行起来,落到实处、细致入微,让官兵们“跳一跳、够得着”,同时也能放心、安心、舒心地享受果实,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满腔热情,唤起心中的感恩之情。
将来,只要财力到位的话,会进一步放宽和拓展那些与岗位职责紧密相关的条件,鼓励大家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广泛学习,增加知识储备。
第三点,得把等级划得更细一些。津贴和补贴的核心在于精准发放,要是真人人都一样,那差距也就不大,基本就和工资差不多了,可那就偏离了津贴补贴本来的意义。
工资主要负责解决回报和付出基本对等的问题,而津贴和补贴嘛,是用来弥补在特殊环境或特殊条件下额外付出和贡献的,是对工资的一种补充。
目前啊,大部分津贴补贴,基本上就是解决有与无的差别。至于未来呢,想靠额外的努力和贡献来拉开工资和福利的差距,才是下一步的重点。
因此得赶紧把等级划分得更细一些,突出“多干多拿、少干少拿、不干不拿”的原则,让津贴补贴既能补充激励,又能引导方向,做到有奖有惩,有推有鼓。
我真心觉得,这一天不是幻觉,希望大家都能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的氛围早点儿铺开,大家劲头十足,争取早日成为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