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届二中全会后,全党进行了批陈整风运动,一些人陆续揭发林彪一伙人在背后进行的一些串连宗派活动。
毛泽东对黄、吴、叶、李、邱等人的检讨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对他们于批陈整风汇报会上的表现予以严厉批评。
在1971年的南巡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林彪对于‘庐山事件’理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并将其定性为“两个司令部的斗争”。这一表态充分显示出毛泽东对林彪的信任已逐渐动摇。
国外有人说,九届二中全会是毛泽东故意设陷阱整林彪,毛泽东原来欣赏赞颂他为天才,而在这次会上突然说称天才是反党,用以整林彪。这是毫无根据的。
“天才式”、“创造性”及“全面性”三个副词,其首次亮相可追溯至1966年8月发布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公报。
在1966年12月的《〈毛主席语录〉再版前言》中,林彪全文照搬了这组关键词。
在1968年10月,八届十二中全会审议九大党章之际,毛泽东先后两次提议,将党章草案中出现的三个副词予以删除。
有人向毛泽东报告,指出这是由十一中全会所通过的决议,因此在新党章中不予以记载似乎并不妥当。
毛泽东曾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享有修改过往所有文件的权力。鉴于此,八届十二中全会发布的公报、九大的政治报告以及新修订的党章中,均未再提及那三个副词。
毛泽东随后对叶群等人就天才语录一事作出批示,指出:“过去那些不认同马列主义的同志,为何此刻又向马列寻求支持?议题还是所谓的天才论,不是在九大中已经讨论过了吗?为何如此健忘,竟然重提旧事?”
1971年,毛泽东在南巡时提及:“那些副词,我反复圈点过多次。九大党章早已确定,为何不查阅一番?”
毛泽东与林彪
毛泽东在专列上召开豫北座谈会
1970年秋,庐山。
叶群与林立果步入庐山林彪的住所,只见林彪独坐客厅,面色凝重。不难看出,他正在深思熟虑。
“刚刚,我和老虎一同游览了仙人洞,那景色真是美不胜收!待会议结束后,我定会陪你一同去领略一番。”叶群兴奋地宣告。
林彪没有反应。
叶群对林彪了如指掌,对于那些引不起他兴趣的话题,她总是选择回避。因此,她转换了话题:“不久前,我已经向吴法宪、李作鹏他们传达了意见,关于设立国家主席的问题,我们还需继续坚持。”
林彪闭眼,无反应。
叶群缄默不语,随即转向林立果,巧妙地递去一个眼色,随后,两人一同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林彪的心情不怎么好。
近期,他与毛泽东在多个重要议题上显现出显著的分歧与矛盾,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关于三个副词的使用、是否设立国家主席以及接班人的人选问题。
“天才地”、“创造性地”以及“全面地”这三个副词,虽非林彪所首创,但它们的确首次出现在1966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公报中。
据吴法宪回忆,周恩来曾告诉过他:三个副词不是林彪提出来的,而是在中央书记处开会时,邓小平总书记提出来的。
在1966年12月发表的《〈毛主席语录〉再版前言》中,林彪照搬了三个关键副词,开篇即言:“毛泽东同志堪称当代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同志以非凡的天赋、创新的精神、全面的视野,继承、捍卫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将之推进至一个全新的高度。”
由此观之,凭借林彪的崇高权威和《毛主席语录》的广泛影响力,这三个副词的著作权似乎已经归属林彪。至少在宣传和运用这三个副词方面,林彪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
“可采纳”。
应当指出,截至目前,毛泽东对这三个副词表示了赞同。
1968年,情形改变。
在1968年10月召开的八届十二中全会期间,当会议讨论“九大”党章时,毛泽东曾两次提议删除草案中出现的三个副词。有人向毛泽东汇报称,这三个副词系八届十一中全会所采纳,若在新党章中不予以体现,似乎不太妥当。毛泽东回应道,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拥有修改过往任何文件的权力。据此,八届十二中全会公报、“九大”政治报告以及新党章均未再使用这三个副词。
在1970年关于宪法修订的讨论中,围绕是否应包含三个副词,吴法宪与张春桥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执。张春桥坚持反对写入,而吴法宪则力主必须写入。这一分歧激怒了吴法宪,他甚至情绪激动地拍起了桌子。吴法宪遂将此事上报林彪,并获得了林彪的坚定支持。陈伯达也站在了吴法宪一边。三人共同认为,这“正是抓住了张春桥的把柄”。
毛支持张春桥。
在宪法修订议题上,关于是否应加入三个副词,林彪集团与江青集团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执。康生与张春桥心知肚明,毛泽东已明确指出不应将这三个副词写入宪法,即便写入亦将被毛泽东所圈改。然而,在宪法修订的过程中,面对吴法宪的指责,他们虽未直言相告,却故意诱导吴法宪陷入困境。
为何围绕这三个副词的争议如此激烈,冲突如此剧烈?那是因为这并非简单的文字或表述上的分歧,而是关乎毛泽东、林彪的权威之争。
林彪是三个副词的积极倡导者和使用者,现在否定三个副词,岂不是明摆着否定林彪吗?
毛泽东是党内至高无上的领导者,他要否定三个副词,林彪却不干,硬要维护,这不是蔑视毛泽东的权威,向毛泽东示威和挑战吗?
毛泽东敏锐地洞察到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他预感在即将召开的会议上,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
在二中全会即将拉开帷幕的8月22日夜晚,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指出:务必使此次会议成为一次团结向上、成果丰硕的盛会,坚决避免走向分裂与失败的道路。
在此次会议之际,林彪与陈伯达再度倡议设立国家主席一职,并提议毛泽东担任此职。毛泽东闻言,勃然变色,断然回应:“若有人欲担此重任,自可随意提名,但决非我所愿。”
8月23日下午,会议开幕式如期举行,由毛泽东主持。林彪未事先准备演讲稿,面对毛泽东的询问:“谁将发言?”
林彪说他讲几句。
毛泽东:林彪,发言。
林彪的发言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其文稿篇幅超过四千字。据与会者所述,林彪起初讲话时,毛泽东脸上还带着微笑;然而,当林彪提及需克服混沌不清的思想时,毛泽东并未作出任何回应;而当林彪深入阐述天才论时,毛泽东瞥了林彪一眼,流露出不悦之色。前一天晚上,林彪因提及国家主席职位问题而遭到毛泽东的严厉斥责,因此不敢再提起此事。在讲话中,林彪巧妙地绕过这一话题,称赞宪法“将毛主席作为伟大领袖、国家元首、最高统帅的地位”以法律形式确立是“非常之好,非常之好!”他认为这是“三十条”中最关键的一条、“最根本的经验”。
有人质疑:“大家是否觉得那些经典论述不再那么有效呢?我个人认为,它们依然发挥着作用。”“我依然坚信毛主席是天才的观点。”关于“毛主席的学说”没有进步的说法,我认为这是不符合辩证法的看法,“这种观点是反马列主义的”,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尤其是那些在中央工作的同志们,更应深刻反思。
林彪的这番言论,显然是直指江青集团而言。据悉,康生曾公开反对学习“老三篇”,而康生与张春桥亦不赞同在宪法中加入三个副词。当晚,在讨论国民经济计划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吴法宪提议,应先学习并讨论林彪的讲话内容,随后再听取相关录音。
8月24日清晨,与会者聆听了林彪同志的讲话录音两遍。当日下午及晚间,分组会议亦如期举行。在24日的清晨,叶群同志对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同志进行了部署,要求他们在各组中发表意见,表达对林彪同志讲话的支持,并坚持维护设立国家主席及天才论的观点。在发言时,应避免直接提及张春桥、康生两位同志的名字,而应以泪水表达个人情感。同时,他们还需分别联系空军、海军以及总后勤部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按照既定口径发表言论。
在午后的小组会议中,吴、邱、李、叶四位同仁分别于西南、西北、中南三组,慷慨陈词地宣讲了他们精心准备的“称天才”语录。他们虽未直接点名,但对张春桥进行了有力的抨击,使得会议现场气氛变得异常紧张。
陈林
随着陈伯达与江青之间的矛盾愈发激化,他于九大前后逐渐转向了林彪的阵营,并积极参与了林彪集团内部的派别活动。在华北组的发言中,他的言辞极具煽动性。
他指出,将“毛泽东思想是一切工作的指针”写入宪法,背后经历了激烈的斗争。然而,现今竟有人荒谬地以三个副词为靶子,进行讽刺之词,甚至试图“翻历史之案”。对于那些否认毛泽东同志伟大成就的人,称之为“历史的愚者”恰如其分。
在陈伯达的煽动之下,华北组的众多成员,因对真相缺乏了解,纷纷表态发言;他们对于党内有人未将毛主席视为天才,表达了极度强烈的愤慨之情。
华北小组的部分发言充斥着激烈的言辞,当晚整理完毕后,便作为全会第六号简报予以印发。林彪在秘书宣读完这份简报后,不禁放声大笑,称这是他所听过的简报中分量最重的一份,因为它直指核心问题。吴、叶、李、邱四位同志在阅读完六号简报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仿佛赢得了头彩一般。
《提出我的一些看法》,针对陈伯达、吴法宪展开批判活动。
25日上午,六号简报发到各组后,坚持设国家主席、叫嚷揪人的呼声更高。有的组集体通过决议:宪法草案一定要写上设国家主席,一定让毛主席当国家主席,个别人说毛主席实在不愿当,可以让林彪当。
江青及其同伙深知那些指责“揪人”的言论是直指他们而来,遂偕同张春桥、姚文元一同前往毛泽东面前急切禀报:“主席,情况不妙,他们意图对同志进行打击。”
毛泽东此时也看到了华北组简报,对背着他从事这样的活动十分恼火。下午主持召开有各组组长参加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毛泽东批评陈伯达等人的发言违背九大方针,要按九大精神团结起来,不要搞分裂,不要揪人。并说有些话提起来千斤重,放下来只四两,国家主席问题不要提了,要我当国家主席就是要我早点死;你们再继续这样,我就下山,让你们闹。
会议果断决定即刻休会,并暂停对林彪讲话的讨论;同时,撤回华北六号简报。由此,林彪及其同伙的煽动行为得以遏制。
在会议休会期间,即26日与27日这两天,周恩来与康生分别与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进行了谈话,对他们所犯的错误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他们要求吴法宪进行深刻反省,并决定将吴法宪所持有的《恩格斯、列宁、毛主席关于称天才的几段语录》转交给毛泽东同志。
“其手段为突然袭击,煽动事端,意图制造混乱,颇有将庐山炸平、地球停止转动的势头。”他强调全党应“齐心协力,争取取得更为辉煌的胜利”,并警示大家不要被那些自诩为马克思理论专家,实则对马克思理论一知半解的人所误导。
9月1日,各小组围绕学习《我的一点意见》展开,对陈伯达与吴法宪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人频繁聚首,商讨检讨事宜,意图规避责任,而林彪则明显倾向于庇护吴法宪等人。
黄永胜起初并未即刻登山参与会议。会议初启,他已在京筹备了一份支持林彪讲话的文稿,但后来得知情况有变,遂将文稿付之一炬。8月31日,他抵达庐山。在拜访毛泽东之际,毛泽东叮嘱他要潜心学习,并指出人的天赋有高有低,有的聪慧,有的愚钝,但这并非关乎天才与否的问题,关键在于实践。若一个人闭目塞听,那所谓的天才又从何而来呢?
经过数日的延期,会议最终依照既定议程继续进行。在9月6日的闭幕式上,毛泽东发表了讲话,他呼吁大家研读马列经典著作,强调党内党外均应广泛团结广大人民群众。
关于林彪等人主张“若要代表人民意志,便应担任国家主席”的观点,毛泽东回应道:“若真想代表人民,那你就去尝试吧”,“即便庐山被你炸平,我也不会接受。你有什么办法吗?”在会议中,中央亦宣布了对陈伯达的审查决定。
全会闭幕后,林彪一伙又进行了多次密谋,互订攻守同盟,欺骗毛泽东、周恩来,掩护林彪,着手策划武装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