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0日16时56分,北京,一位百岁老人离世的消息从新华社发出,沉稳却像惊雷:他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是极少数被称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人之一。他一生在风口浪尖,却在晚年对毛泽东晚年的实践做了再研究,再判断,给出不一样的答案。这种转变,从何而来?是情感回潮,还是理性回归?一个老理论家,为什么在最后的阶段选择重新解释一个时代?
他身上一直有两种标签,一种是褒,一种是贬。有人说他是“左王”,也有人说他是“压舱石”。风向不同,解读就像温度计的刻度,忽冷忽热。1976年“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风暴里,许多人写了检讨,他没有。他把1975年主持起草《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的责任一肩扛下。有人疑惑:这份被定性为“三株大毒草”之一的文本,到底写了什么?他为什么宁可独自担起风浪,也不改口?答案还在后面。
先把时间线拎清楚。2015年,新华社的讣告用了稳重的口径: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思想理论宣传战线的杰出领导人。百年人生,被盖了章。往前倒,1980年代,他长期在意识形态岗位,面对外界对党史和制度的各种说法,他的姿态很明确:不糊涂,不含糊。再往前是1975年,他参与了那份《总纲》,次年这份文本被点名批判。后来,邓小平谈到当年的那场风,提到“顶住的人不多”,其中明确点了一个名字,就是他。
旁证也不少。老一辈领导人宋平对他的评价并不含混:一个合格的理论家,要有定力,要有底子,要能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面对歪曲历史、攻击制度的声音,要敢于站出来。社会大变革像一次飓风,有人像小草随风东倒西歪,有人像大树直立不动。时间给谁写结论,不靠嗓门,靠日子。普通人的反应更直接:有人觉得他“太硬”,怕是挡着改革的路;也有人说,船跑得快,需要压舱石,不然翻。
时间来到1976年之后的那几年,表面风停浪静,实际上涌动不断。政治生活回到秩序,社会期待巨变,话语场上却冒出两股劲:一股要快、要新、要全盘冲;另一股强调底线、制度自信、历史不能“一刀切”。他处的位置很微妙。表面看,他淡出了一线争抢的话头,人声鼎沸时,他不抢话筒。可他没有松劲。内部讨论里,他对一些“翻旧账、拉歪史”的做法警惕,对一些把西方话术照搬过来的风气警觉。有人说他“保守”,有人说他“守成”。两字之差,意味全非。
反方声音不断抬头。部分人把发展中的堵点、卡点往意识形态上扣,说观念不松绑,经济就难腾飞。还有人指责他当年参与的文本被批判过,就是历史包袱。这些声音的逻辑很简单:只要把闸门放开,水自然活。可另一头的担忧也在:水开得猛,堤在哪?社会的撕裂和焦虑,总会在转折期同步出现。那几年里,他像一位看闸的老工,知道哪块门板能开、哪块开不得,但他不在公众场合吵架,只在该提醒的地方留痕。情势像河面,静得能照人,水下却是涡流。
拐点出现在1990年代初,“毛泽东热”突然升温。你以为这只是情绪?他却给出了和很多人不同的读法。1991年,他公开谈“毛泽东热”,不绕圈,直接下结论:主导方面是健康的,是进步的,是凝聚、团结、稳定的力量。这个判断,像把方向盘往中线拉。有人原本以为他会借机“批旧”,他却反其道而行:把这股社会情绪当成一种寻根的能量。前文的伏笔在这里对上了:他对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晚年时做过系统再研究,从“不理解”转为“理解”。这不是感情用事,而是重新把材料、历史、成败放在一个更长的标尺上称量。
矛盾也在一瞬间被点燃。支持者说,这是一种历史自信,是从曲折中提炼出来的方向感。反对者说,这是向后看,会耽误现实问题的解决。两边火花四射。可他给了第三条路:既不否定曲折中的探索价值,也不把错误当成经验;既要发展,也要守住根本。简单说,有速度,也要有方向盘;有马力,也要有刹车。很多人回头再看他的1975年选择和1976年承担,忽然懂了:不是为哪一个人,也不是为哪一段风头,而是为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不是照抄照搬,更不是一阵风。
表面上,1990年代的中国进入“快车道”,市场的脚步催人紧,意识形态的话题退到幕后。看起来吵归吵,路照走,发展压过了争论。可暗地里,新的矛盾在聚集。全球化的浪潮把新的价值观、新的叙事推到门口,互联网把意见的边界撕得更宽。表面平静,背后是“看不见的战线”。这时的难处在哪?第一,标签化的对立更尖锐,“左”“右”成了免检通行证,一贴就分队,交流成本直线上升。第二,现实问题更复杂,贫富、区域、产业结构,任何一个议题都能扯出价值判断。第三,国际话语的压力加码,外来叙事常常试图改变我们的题目本身。
他留下的那套“怎么看、怎么办”的路数,在这样的场景里变得格外重要,却也更难操作。说凝聚、团结、稳定,具体怎么落?一到政策层面就有取舍:教科书怎么写,媒体怎么讲,网络怎么管,学校怎么教。每一步都是刀尖上跳舞。意外的障碍时不时冒头:某个热点事件引发舆论爆点,某段历史的解释多了几个版本,某些极端观点借着流量出圈。立场分歧也在加深:有人强调“只要能发展,就不必纠结叙事”,另一头强调“没有共同叙事,发展难以持续”。看上去,和解遥遥无期。其实这才是常态:大国崛起,必然要经历叙事的重建和共识的重塑。
直说了吧,这位百岁老人为什么值得再聊一遍?不是因为他名字响,而是他做了不那么“讨喜”的选择:不随风改口,不用流量换判断。有人说这太“轴”,我倒觉得,这种“轴”才是一个大国在关键时刻需要的劲儿。那些指责他“守旧”的观点也很有意思,一边把稳定当成口号,一边嫌压舱石太重;一边要安全,一边嫌刹车太硬。真要夸,就夸他“会拧”,能把复杂问题拧成几个要害:认清历史的主线,抓住现实的矛盾,别把标签当逻辑。看似古板,实则是把方向盘握稳了。
把话题丢给你:在巨变年代,像邓力群这样“宁肯逆风也不改口”的人,是发展的“刹车”,还是国家的“压舱石”?一边是“快就是好”,要不停加速;另一边是“稳中求进”,要守住底线。究竟该给油,还是该收油?你更认同哪一种,欢迎在评论区把理由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