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一月迎检15次,成都咖啡店老板“告别信”刷屏

“我爱成都,但对不起,我只能走了。”

昨天深夜,一封来自成都某咖啡店老板的“告别信”,在朋友圈里,被无数人叹息着转发。

没有激烈的控诉,字里行间,只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

而压垮这位创业者的,不是高昂的房租,也不是惨淡的生意,而是……一个月内,15次来自“街道办”的“登门拜访”。

这封信,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许多小微企业,在“教科书式监管”下,那份说不出的辛酸与无奈。

第一幕:压垮一个梦想,需要几张A4纸?

这位老板,我们暂且称他为李先生。他的咖啡店,在成都小有名气,靠着好手艺和好服务,积累了不少回头客。

然而,从上个月开始,一场“检查风暴”,让他彻底懵了。

他在信中写道:

“消防来了,城管来了,市场监管来了,卫生、环保……像约定好了一样,轮番登场。”“一个消防灭火器,两周内,被三拨不同的人,检查了三次。”“门口的一个花盆,被城管用尺子,量了四遍,说我‘占道经营’。”“甚至我菜单上的一个艺术字体,都被市场监管的老师,要求立刻整改,说‘不规范’。”

李先生说,他不是怕检查,他举双手欢迎合法监管。

“但我怕的,是这种‘运动式’、‘刁难式’的检查,是那种‘我没事也要给你找出点事’的姿态。每一次检查,都要陪着笑脸,停下手中的生意,耗上几个小时。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开店,我是在‘渡劫’。”

第二幕:官方回应——一份“滴水不漏”的标准答案

事件在网上发酵后,当地街道办火速发布了一份官方回应。

这份回应,写得“滴水不漏”,堪称“标准答案”:

承认检查了:承认近期对该店进行了多次检查。定性“合法规”:强调每一次检查,都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是为了“消除安全隐患,保障消费者权益”。承诺“会改进”:表示已注意到企业主的关切和网友的反映,已成立调查组,将“举一反三”,优化监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

这份回应,每一个字都无比正确。

但它,真的回答了公众和那位老板的疑问吗?

“合法合规”,就等于“合情合理”吗?

一个月内,针对同一家安分守己的小店,出动多个部门,进行15次检查,这本身,难道不就是对行政资源的一种浪费?不就是对营商环境的一种伤害?

当“监管”的颗粒度,细到连菜单上的字体都要“上纲上线”时,这究竟是为了“公共利益”,还是为了彰显“权力存在”?

第三幕:深层追问——“街道”之困与营商之痛

李先生的遭遇,绝非个例。

它背后,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基层治理困境。消防、城管、市场、环保……每一条“线”,都有自己的考核指标和检查任务,最终,都压在了“街道”这根“针”上。

而街道,只能将压力,再层层传导给辖区内最柔软、也最没有议价能力的“毛细血管”——那些小微企业。

但我们必须明白,一个城市的活力,从来不只在于那些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和世界500强。

它更在于,那些散落在街头巷尾,充满着人间烟火气的咖啡店、小饭馆、杂货铺。它们解决着最大量的就业,也构成了我们最日常、最温暖的生活本身。

用“高射炮打蚊子”式的过度检查,逼走了一个咖啡店老板,寒的,是千万个想来这座城市创业的人的心。

写在最后:我们每个人,都是“营商环境”

那封刷屏的“告别信”,告别的不是成都这座城市,而是一种让人身心俱疲的营商生态。

我们期待官方的调查组,能给出一个不只是“合法合规”的答案。

我们更期待,未来的监管,能多一些“服务的温度”,少一些“权力的任性”;多一些“一次性告知”的体谅,少一些“轮番式上门”的折腾。

优化营商环境,不只是一句印在文件上的口号。

它关乎我们楼下那家爱吃的面馆,能否开得长久;关乎我们身边的年轻人,是否还敢于揣着梦想,去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声音。#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