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午夜时分,罗永浩突然把那20多条批评西贝的微博都删了,配上一句“西贝的事告一段落,我要忙正事”,一下子让持续了三天的预制菜争论就此打住。
就在那个时候,新辣道创始人李剑的直播间里,刚一发布20万元悬赏令,立马吸引了3万观众前来,为餐饮圈的人出头,还当众挑战罗永浩。
那天中午,新华社的评论还冲上了热搜:“消费者要的不是‘无预制’,而是‘不隐瞒’”。这短短14个字,把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几天来的辩解都衬得显得特别苍白。
这场风波是在9月10日露头的,导火索是罗永浩发的一条带点火药味的微博。
他晒出自己在西贝买单的小票,配文写着“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真是太恶心了。”
这条微博一晒出来,半天就被转了5万次,评论区顿时热闹得不得了。
有人跟着说:“上次去西贝,觉得莜面栳栳是重新加热的,咀嚼起来没那啥劲。”也有人为西贝辩解:“连锁店嘛,得保证味道一致,预制菜也很正常。”
而把事情推到高点的,还是罗永浩随即出的一份10万元悬赏,“谁能拿出西贝用预制菜的铁证,这奖励就归谁”。
遇到这个冲击时,贾国龙的反应看起来挺有点慌张的样子。
他一开始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坚决地说:“西贝的所有菜品都不是预制的,罗永浩点的那13道菜里面,一样没有一道预制品。”还特别强调:“我们厨师都是现炒的,只是把食材提前处理好了。”
没过几天,有媒体去西贝门店的后厨一趟,拍的画面真是把网友吓坏了:厨师拿着电磁炉给袋装的肉加热,那手法生疏得像刚上岗不久一样。
馒头和莜面栳栳都是提前蒸好放到冰箱里冷藏的,想吃的时候再拿出来续热;甚至有厨师长自己说:“有没有厨师证无所谓,能把菜加热就行。”
更别提了,有人翻出贾国龙2023年的采访,他当时还笑着说:“好菜都是提前做好的,越高级的菜预制越多,这是餐饮的趋势。”
因为前后那样说法矛盾,西贝预制菜 这个话题又掀起一波热潮。某平台数据显示,9月12日当天,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突破了2亿次,而“贾国龙自相矛盾”的词条阅读量更是超过了5千万。
就在贾国龙还在忙着“证明自己清白”的时候,罗永浩已经把争论的战场转到直播间里去了。
9月12日晚上8点,他的抖音直播间最高在线人数突破了10万,直播过程中,罗永浩还聊起了老乡鸡,他说:“人家就清清楚楚写着哪些是现做、哪些是半预制,顾客可以自己选,心里也踏实。”
谁也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人跳出来“挑衅”罗永浩,那人就是信良记的董事长李剑。
这位在餐饮圈摸爬滚打了30年的老手,在视频号直播中开门见山地说:“我和老罗是朋友,他第一次直播卖的信良记小龙虾,还是我供货的。但这次我必须说一句公道话,他让消费者觉得‘现炒就健康,预制就垃圾’,这明显是在误导大家。”
李剑的直播间里,背景板写着“20万元悬赏”,他解释说:“只要中国境内有连锁餐饮企业能证明自己没用啥冷冻原料和添加剂,或者罗永浩、媒体能找到这样的餐馆,这20万我就付掉。我就想看看,‘无冷冻无添加剂才是好餐馆’这说法到底靠不靠谱。”
他还拿自己过去的经历做例子,说:“我干过员工食堂,开过小饭馆,也搞过食品工厂,了解鲜货的风险,菜市场的鲜肉可能没有检疫,鲜鱼可能含有抗生素,反倒品牌冷冻肉经过低温处理,能把大部分细菌都杀死,反而更安全。”
消费者关心的,主要是原料是不是可靠、卫生没问题,而不是在乎是不是现做现炒。
这场直播吸引了超过40万观众,评论区掀起了两派论战:支持李剑的说“终于有人为餐饮行业发生了,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反对的则回敬“你是做预制菜生意的,当然帮你说话”。
李剑回应这个争议时表示:“我不是帮谁辩白,而是担心不实的舆论会误导行业,导致小餐馆不敢用冷冻原料,成本就会上升,最终还是让消费者买单。”
就在大家吵得难解难分时,有不少权威人士开始发表看法,声音相继传出。
9月13日中午,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详细解释了预制菜的定义,强调“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经工业化与加工、需要加热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才算预制菜”,还特别说明“只进行了清洗、切割的蔬菜,以及速冻饺子、馒头等主食,不在预制菜的范围内”。
这个定义一出来,很多网友顿时恍然大悟,说:“原来之前争论的‘预制菜’,根本就没搞明白它的真正概念。”
下午新华社的评论更直白,强调说:“大家讨论的重点,就是消费者对知情权的关注,以及他们对餐饮品质的需求。”
业内的人解读为“定调”——比起讨论“能不能用预制菜”,更关键的是“用了吗,要告诉顾客”。
在这方面,西贝恰恰就失误了,从事情爆发到罗永浩宣布停战,西贝始终没有明确告诉大家哪些菜用了预制工艺,反而一直在纠结“是不是预制菜”的定义。
挺巧的,这场风波里还出现了个“意外的赢家”——麻六记。
就在西贝和罗永浩吵得不可开交之际,麻六记偷偷地开启了后厨直播,镜头里厨师们挥汗如雨,颠勺翻锅,火苗嗖地窜得老高,锅铲碰撞的声音清脆响亮,真是热火朝天的一幕啊。
数据显示,这次直播当天的观看人次突破了2万,两天的销售额也超过了250万。有网友留言说:“其实不是非得吃现炒的菜,主要想感受到那份‘烟火气’,知道自己花的钱值,不白花。”
到了9月14日,也就是事件的第五天,西贝的门店客流逐渐回暖。不过不少顾客进门后会主动问服务员:“这道菜是现做的还是预制的?”
有员工透露,公司已经要求门店“如实说明菜品的加工方法”,还对菜单做了调整,加上了“现炒”“中央厨房预加工”等标志。
罗永浩在停战之后,有人问他“20万悬赏找符合要求的餐馆查到没有”,他只说“等国标出来再说”。
据说,国家卫健委牵头制定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经顺利通过审查,快要开始向公众征求意见了。到时候,“什么算预制菜”“用预制菜需不需要公示”这些问题,可能会有个明确的说法。
回想起来这场争论,贾国龙到底败在哪?不是因为“用了预制菜”,而是因为没有理解消费者的真正想法。
其实不是大家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觉得被藏着掖着,心里不舒服,也不是因为口才不敌罗永浩,而是把买吃的问题变成了个人恩怨,从辩解变成了较劲。
李剑那20万的悬赏,虽说引起了不少争议,但也把餐饮行业的难题给揭露出来了:在成本和品质之间怎么把握,面对透明度和生存压力该怎么抉择,这事儿一直都挺难搞的。
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发声,实际上是在提醒行业:预制菜不是啥“洪水猛兽”或“遮羞布”,只有让消费者掌握更多的知情权,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这场持续了五天的风浪,总会淡去,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不会随之消散。
随着预制菜逐渐变成餐饮行业的新趋势,怎样让顾客“吃得清楚、吃得安心”才是每个从业者都得用心琢磨的问题。
说到底,顾客的信赖,比啥辩解都要管用。
#百度带货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