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招儿听着,是不是特像那么回事儿?中超球队,你要是能把自家一个孩子送到五大联赛去,哪怕是去看饮水机,回来我就奖励你多一个外援名额。
乍一听,简直是天才设计,用利益杠杆撬动青训和留洋这两块最硬的骨头。可你稍微回过神来,咂摸一下这个味儿,就觉得不对劲了。这股熟悉的、混杂着投机和捷径的味道,这么多年了,一点没变。
说白了,这政策最大的命门,就是把所有人都想得太简单,太高尚了。真当俱乐部都是为了中国足球的未来在燃烧自己?别逗了。为了多一个能改变战局的外援,能玩出的花样可太多了。找个经纪公司,运作一个梯队里根本踢不上球的十七八岁小孩,去五大联赛某个俱乐部“注册”一下,甚至都不用进一队,在青年队待着就行。手续一办完,好了,我们俱乐部“输送”人才了,那个宝贵的外援名额,您看是不是该批了?
这空子大得能跑进一辆卡车。到时候,我们看到的可能不是新一批的孙继海、杨晨,而是一堆“履历镀金”的年轻球员,在欧洲待了半年,球技没涨,身价倒是先涨了。闹了半天,成了资本游戏的新道具。
当然,我们也有真正的好苗子,比如浙江队的王钰栋,这孩子确实看着有那么点意思,是目前最接近那个舞台的人。可问题又来了,标准怎么定?是进了大名单就算,还是必须踢上主力?要是以后者为准,那恐怕未来好几年,也就浙江队这一根独苗能享受到政策红利。这对于其他真心搞青训的俱乐部,公平吗?
其实球迷们看得比谁都明白,别老盯着那五大联赛。荷甲、葡超、比甲,甚至是瑞士、瑞典的联赛,这些地方才是中国球员现实的“新手村”。能在那里稳定地踢上主力,比在豪门守着饮水机对球员的成长价值大多了。我们的目标是培养能上场比赛的球员,不是培养“豪门吉祥物”。
具体的提议时是何时能落地,还是个未知数。但这里面还藏着一个更根本的问题,球员为什么不愿意出去?除了实力因素,钱,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在国内联赛,一个国脚级别的球员赚的钱,可能远比去欧洲二流联赛当个普通主力要多。人都是现实的。
这一点,女足那边倒是给过答案。之前为了鼓励女足球员留洋,足协搞过留洋补贴,那笔钱甚至超过了她们在国内踢球的收入。于是乎,我们一度在欧洲赛场看到了好几位中国姑娘的身影。虽然这种“补贴”模式是否健康还有待商榷,但它至少点明了一个方向:要想让马儿跑,你得先让马儿吃饱草。光靠画饼和情怀,是撑不起留洋这条艰难的路的。
说到底,我们总幻想着能找到一个神奇的开关,一按下去,中国足球的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从王钰栋、蒯纪闻这些05后的小将身上,我们寄托着冲进2030年世界杯的厚望。可足球世界里,哪有什么一蹴而就的奇迹。
这个“外援换留洋”的提议,就像是中国足球在又一个十字路口,习惯性地想抄个近道。它最终会成为点石成金的妙手,还是又一个一地鸡毛的闹剧?走着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