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和沼泽地勘察时,检测团队常面临 “设备不够用” 的难题 —— 想测河道岸边暗渠的裂缝,得带管道检测机器人;想探水下淤泥厚度,又得扛着声呐设备;到了沼泽地,传统设备陷在泥里动不了,只能靠人工用长杆试探,不仅效率低,还测不准。一天下来,光搬设备就得耗掉大半时间,检测数据还得分别整理,很容易出现 “岸边缺陷漏记”“水下数据偏差” 的问题。
施罗德 S450A 水陆两栖检测机器人,彻底解决了这种 “多头跑、多设备” 的麻烦。它的螺旋式推进结构对复杂地形适配性极强:在河道浅水区能漂浮前进,沼泽地能 “拨开” 淤泥平稳穿行,暗渠内可贴壁移动,不用频繁更换设备,从河道到沼泽再到暗渠,一台 S450A 就能全覆盖。IP68 防护等级还能抵御沼泽地的腐蚀性泥水,即便设备全身沾满淤泥,清理后仍能正常工作,不用担心中途故障。
检测功能上,S450A 实现了 “水上可视化 + 水下声呐探测” 的一体化。水上检测时,前置 210W 高清云台摄像机通过 360° 旋转、270° 俯仰,能扫遍河道岸边的暗渠入口、护坡裂缝,210W 像素画面可清晰捕捉裂缝宽度、护坡脱落情况;遇到水下盲区,可选装声呐装置,直接探测河道底部淤泥厚度、水下暗管接口,数据实时转化为可视化图像,不用再靠人工估算。后置固定摄像头还能记录行进轨迹,方便后期回溯检测路线,避免遗漏隐患。
更实用的是,S450A 能让检测数据 “实时整理、快速出报告”。工作人员通过便携式平板终端,可在检测过程中实时对缺陷图片添加标注,比如 “沼泽地暗渠入口淤积 0.3 米”“河道水下 2 米处有石块”,信息直接同步至系统;续航 4 小时的设计能支撑全天检测,不用频繁充电。检测结束后,数据直接导入施罗德管道缺陷评估报告软件,一键生成符合《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的报告,支持默认模板和自定义模板,河道治理团队当天就能拿到包含 “水陆缺陷分布图” 的勘察结果,不用再花时间整合多套数据。
某生态环境公司用施罗德 S450A 开展河道沼泽勘察后,作业效率提升 3 倍:原本 3 天完成的 2 公里河道 + 沼泽检测,现在 1 天就能结束;声呐探测让水下淤泥测量误差从 10 厘米缩小到 2 厘米,为清淤方案制定提供了精准数据;不用携带多套设备,也减少了团队的搬运负担。S450A 用 “一机多能、水陆适配” 的特性,成为生态勘察领域的 “高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