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俄军在乌克兰的打法,有点像温水煮青蛙。
攻势算不上雷霆万钧,但那种持续的高压,步步为营的蚕食,也让人喘不过气。
大家以为战场就要这么耗下去了。
谁知道,一套突如其来的组合拳,结结实实地抡在了俄罗斯脸上。
拳拳到肉,每一拳都冲着海陆空三军的命门去的。
这背后,一个消失了半年的影子,又回到了牌桌上——美国军援。
只不过这次,它的出手,又刁钻又致命。
爱国者又上班了
9月25日凌晨,夜色正浓。
一架苏-34战斗轰炸机,正准备秀一把自己的绝活。
在扎波罗热上空,它挂载的滑翔制导炸弹,本是俄军防区外打击的王牌。
可它刚摆好姿势,还没来得及出手。
地面一道火光闪过,飞机瞬间变成了一团烟花,两名飞行员当场报销。
苏-34不是第一次栽跟头了。
之前乌克兰就用“爱国者”系统,设下埋伏,一口气干掉过三架。
但后来美国援助断了,“爱国者”这么金贵的玩意儿,也就销声匿迹了。
很多人都猜,乌克兰的库存早就打光了。
这次的残骸,却讲了个新故事。
那独特的破坏痕迹,根本不是普通导弹能干出来的,明明白白写着三个字:爱国者。
它回来了,而且不是小打小闹。
一张致命的大网,又悄悄张开了。
弹药哪来的?答案很明显。
这很符合特朗普政府的风格,不再是白送。
而是让欧洲盟友掏钱,向美国军火商高价买,再转手给乌克兰。
苏-34的坠落,宣告俄空军的滑翔炸弹战术,被人破功了。
制空权没指望了,头顶上还随时悬着一把“爱国者”利剑,这日子难过了。
克里米亚睁眼瞎
空军丢了面子,克里米亚的防御漏洞,则成了俄罗斯的心病。
自从黑海舰队主力搬家,塞瓦斯托波尔就成了个空架子。
俄军在这里摆上了S-400,东西是好东西。
但克里米亚的地形太特殊,对付海上超低空飞来的目标,S-400的探测距离大打折扣,基本就是个摆设。
乌克兰的无人机,逛这里就跟逛自家后院一样。
就在苏-34被打下来的同一天。
乌克兰情报总局和特种部队联手,又光顾了克里米亚的机场和雷达站。
炸了两架破旧的安-26运输机,这不重要。
致命的是,顺手端掉了两座监控海面的雷达站。
这两座雷达,就是为了填补舰队走后留下的情报空白。
现在它们一趴窝,整个克里米亚南部海域,瞬间瞎了。
乌克兰的水面无人艇和无人机,可以更加放肆地渗透。
俄国人起初没当回事,不就两架破飞机嘛。
但他们没想明白,人家打的不是你的拳头,是你的眼睛。
零损失神话破了
相比天上和海里的麻烦,真正让俄国陆军肉痛的,是“伊斯坎德尔-M”导弹被端了老窝。
这款导弹,射程超500公里,打了就跑,机动性极强。
在战场上,一直保持着零损失的神话。
可惜,神话就是用来打破的。
乌克兰盯着它好几个月了。
终于锁定了俄军第448火箭旅在后方一百多公里的一个训练基地。
行动时,乌军先用无人机瘫痪基地的防空系统。
然后,一顿饱和式打击。
一台“伊斯坎德尔-M”发射车,外加五台配套的补给车,当场报废。
这一击,直接干掉了这个旅十分之一的重装备。
导弹部队的战斗力,从来不只是导弹本身。
发射车、补给车、指挥系统,缺一不可。
乌克兰这一招,是冲着让你整个系统瘫痪去的。
这次猎杀,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乌克兰的情报能力,已经不是吴下阿蒙,能对俄军后方高价值目标长期锁定了。
第二,俄军引以为傲的导弹部队,就算躲在后方,也再没有绝对安全区了。
笔者以为
三场看似不相干的失败,串起来看,指向一个事实:战场的风向,又变了。
美国援助中断后,乌军一度非常被动。
欧洲的援助虽然顶了上来,但终究差点意思。
现在,美援换了个马甲回来,战局立马不一样了。
这次的援助,不再是简单的给枪给炮。
而是精准地补上了乌克兰最缺的高精度防空、高效情报和无人机协同能力。
美国人不仅重新下场,而且下得比以前更精明,刀刀都往俄罗斯的软肋上捅。
一种“乌克兰出人,欧洲出钱,美国军工赚钱”的新模式,已经成型了。
特朗普政府的算盘打得精明,既支持了盟友,又让军火商赚得盆满钵满。
可这种模式下,前线的巨大消耗,恐怕很快就会让欧洲的钱包顶不住。
但对莫斯科来说,眼前的麻烦是实实在在的。
它面对的,是一个用升级版美援武装起来的,更难缠、更聪明的对手。
俄罗斯原本牢牢掌握的战争节奏,正在被一点点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