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天,社交平台上又一次刷屏,王健林“被限高”成了热搜词,网友评论区炸开锅,谁能想到,那个敢在演讲台上说“先挣它一个亿”的男人,2025年连高铁一等座都不能买了。
真有人拍到他在机场经济舱排队,旁边还有人认出他来,小声嘀咕“这不是以前那个万达的老板吗”,现场气氛有点尴尬,保镖戴着墨镜也没能挡住手机镜头,互联网的记忆比人还长。
有人调侃说,万达以前的广告语是“让城市更美好”,现在反过来了,城市让万达更“轻盈”——一座座万达广场挂牌出售,2025年3月,上海、成都的万达项目相继易主,这速度,像极了朋友圈里断舍离大赛。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波“卖卖卖”不是拍脑袋的决定,2023年底,万达就已经连续“甩手”,表面上说是优化资产结构,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能换现金的先换,账上多点流动性,保命要紧。
一位万达老员工说,内部会议气氛很紧绷,没人再敢轻易拍胸脯保证业绩,王健林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次都是面无表情,手上的文件厚厚一沓,会议室里连水杯碰撞的声音都格外清晰。
换个角度,2025年,房地产行业的气氛比以前黏腻得多,钱不好借,地不好卖,政策上“三道红线”卡着脖子,融资渠道像冬天的水龙头,拧半天只滴几滴,这不是万达一个公司的问题,是行业集体的“供血障碍”。
有投资人私下打趣,万达广场的灯越亮,背后的债就越重,谁还记得2015年、2016年那会儿,王健林在美国买电影院、在欧洲收酒店的劲头,仿佛全球都是他的购物车,现在那些“洋资产”成了最难消化的库存。
我有朋友在万达工作的,说2023年还在跟着团队跑海外项目,2025年就被调回总部收拾摊子,原来天天飞伦敦、马德里,现在办公室里最远的出差就是天津塘沽,气氛像极了从高空坠地,耳鸣没消。
王健林的“断腕求生”,说白了就是主动瘦身,放弃地皮、物业这些重资产,把自己变成一个“服务商”,只赚管理费和品牌授权费,很多人觉得他被逼无奈,但有人觉得他反而甩掉了最大包袱——这事儿怎么看,真的见仁见智。
有网友留言,万达现在像个健身房教练,只教你动作不举哑铃了,出力的事交给别人,自己赚点指导费,听起来很潇洒,现实其实很骨感,2025年一季度,万达商管收入虽没跌出榜单,但利润率比2022年腰斩,数据摆在那。
“你怎么看王健林现在的选择?”我问一位财经媒体人,他摊手说,有什么选项呢?不瘦身就爆雷,卖资产还能苟一苟,哪怕只是多喘一口气,谁都知道这不是终点,是拖延时间。
翻回头看,2018年前后,万达还在国内外大肆扩张,拿地、开广场、谈合作,像极了开挂玩家,到了2021年,政策收紧,房地产泡沫破裂,万达的游戏规则顷刻间变了,本来是一条高速路,突然变成了泥石流。
从富豪榜首,到被限高令锁住,王健林的变化,不是一个人的命运起伏,是整个商业土壤的变迁,2025年春天,很多人突然理解了那句“时代抬你上天,也能让你毫无商量余地地跌下来”。
想象一下,2023年你还看到万达财报里一串串漂亮的数字,2025年就看到法院冻结股权、查封资产的公告,财经自媒体都在推送“万达还能挺多久”,这种反差,比任何一个数字都刺眼。
另有一个点,王健林的个人风格在这场危机里被无限放大,他从来不是那种喜欢妥协的企业家,军人出身,喜欢用强势风格压场,2025年春天,他在内部会上敲着桌子说“别等政策救命”,话音未落,身边助理递上刚收到的法院通知,场面一度沉默。
我在现场采访时问一位中层,大家怎么看老板,他犹豫两秒说,老板还是很硬气,但我们都清楚,今年只要能顺利发工资、业务不停摆,就是胜利了,没人再谈什么“让外国同行20年不盈利”这种梗,气氛比2020年冷静多了。
有分析师在小红书发帖,质疑万达这种“轻资产转型”到底能不能跑通,毕竟过去靠的是地产红利、杠杆加速,现在没有大水漫灌,管理费能不能覆盖债务利息,2025年一季度的数据并不好看。
“你觉得王健林还能把万达救回来吗?”我问一位地产行业的老炮,他咧嘴一笑说,救回来?看你怎么定义“救”,如果是回到2015年的高光时刻,不可能,如果只是保住一块牌子、一个品牌,或许还有点空间。
墙上万达的红色LOGO还在,办公区的灯也没灭,但走廊里多了很多陌生面孔,2025年4月,有一批外部顾问进驻,据说是帮忙梳理债务重组方案,会议室门口堆着一箱箱文件,里面全是待处理的合同和诉讼单。
一位法务部的年轻人说,没想到自己毕业三年,写合同写到凌晨三点,还是给公司“拆炸弹”,和当年入职时的期许完全不一样,身边同事流动频繁,工位上一天能换仨人,气氛里带着点“解散大队”的味道。
这场风暴还没结束,2025年6月,万达商管新发布的半年报显示,虽然卖资产止住了出血,但利润水平依旧低迷,外界开始怀疑,转型路能走多远,能不能挺过下一轮“爆雷潮”,没有人敢打包票。
有人说,王健林的今天,是过去20年房地产神话的缩影,也是一个时代结束的信号,买房暴富的故事讲不下去了,万达广场不再是“印钞机”,而成了流动性困局的样本,“房住不炒”成了2025年最冷静的注脚。
站在万达广场门口,2025年夏天,商场照常营业,顾客依然进进出出,没人会想到楼上的会议室里还在开着“自救”会,现实比剧情更离奇——谁也说不清,这艘巨轮会不会搁浅,事情走到今天,已经没有完美剧本。